“哪里有什么救人的天使
和济世的英雄,
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学着前辈的样子,
治病救人和死神抢人罢了。”
疫情就是命令,上海全力以赴。
1月24日除夕夜,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首批医疗队出征,紧急驰援武汉;27日晚,增补的50名护理人员出发;28日,又一批名队员告别亲友,出征前线……
从第一批队员抵达武汉至今
已经过去了十个日日夜夜
我们心疼
他们脸颊被口罩压出的印痕
也为他们治愈两例患者而欣喜
他们在前方有哪些故事,海岸君今天挑选了10张来自武汉一线的照片,透过这些“逆行者”的身影,来了解这场“阻击战”的艰辛,也相信被一缕缕微光点亮的江城,终将胜利!
01
医院护士长冯亮
话别亲人相信春天终将到来
△医院护士冯亮(拿“佑”字)
“我会平安回来的,外婆侬伐要哭哦,妈妈在的……”冯亮弯腰站在床前,轻声对外婆说。那本是举家欢庆的除夕夜,但在那天,“团圆”二字,并不属于冯亮和其他上海援鄂医疗队的队员们。和家人道完别,冯亮心里充满了愧疚,但她知道哪里更需要她。
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家里的亲人中,学医的有不少。“看到召集通知时,我先生就在身边,和他一商量,他很支持,我就报名了。父母也很支持我。”93岁医院的一名药剂师,明白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的天职,却也知道孙女此行面临的挑战。在与冯亮话别时,还是留下了不舍的眼泪。冯亮家和外婆家离得很近,与外婆感情也很深,几乎每周都会去探望。“我向外婆保证,一定努力救治更多的人,也会把自己安全地带回家。”
冯亮有两个可爱的孩子,一个读六年级、一个三年级。弟弟还不太明白妈妈此行的意义,可哥哥已经将武汉与危险划上了等号。怕自己说太多会有更多眷恋,冯亮只是安慰孩子们,妈妈去那里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很快就会回来的。
鼠年第一天的凌晨,冯亮和医疗队员们来到了一个陌生,却会让他们铭记一生的城市。大街上虽然空荡,但还是相当有序。当地市民听说是来自上海的医务人员,都非常友善。到达的头两天,医疗队开展了严格的培训,为了更好地救治,也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
1月27日零时,冯亮正医院,承担了首个夜班护理工作。“我们是有信心的,特别是经历了非典等各种疾病,始终心怀一个信念,科学的防控和治疗能战胜一切病魔,我也相信春天终将到来。”
02医院护士
诸玫琳
全副武装成为病人温暖依靠
这是武汉前线护士的手,戴了8小时防护手套的手。
干皱,却美丽。
手的主人,叫诸玫琳,医院重症监护室护士,上海首批援鄂医疗队成员。
“要去疫情最严重的地方,和爸爸妈妈商量过吗?”90后的诸玫琳,是医院首批援鄂团队里年龄最小的。当护理部同事这样问她时,她哽咽了,“父母虽然不舍,但还是支持我去。爸爸说,你是重症监护室的护士,年纪又轻,也没结婚,就应该去报名。”
新年,就在与病毒抗争的战役中来临。
医院诸玫琳(中间蓝色防护服)
诸玫琳所要工作的地方,医院北三楼重症病房。在疫情的战场上,时间等于声明。1月26日中午,刚刚结束防护操作的她就与同事上岗,接过了武汉同行移交的“阵地”。
所有医护人员都要将自己全副武装。把厚重的防护服一层层包裹在身上,平均就要20分钟。穿着防护服,体感闷热,稍稍走动就浑身湿透,体力消耗也远超平常。“卸装更是关键,耗时也更久。由于周围都是被病毒污染的物资,顺序稍有不对,就可能把自己暴露。”诸玫琳说。结束工作后,每脱下一样就要洗手消毒,她和不少队友的手也因反复消毒过敏红肿。
为了避免增加感染几率,也为了节约防护装备,诸玫琳和其他护士在上岗前不吃不喝。“装备穿脱太过麻烦,而且一上厕所,整套防护服就废了。”由于病房里的病人多是用无创呼吸机,或是用高流量氧气治疗的重症病人,病情严重多数无法生活自理,没有护工及家属,一切都得自己扛。“除了常规监测病情、静脉补液、呼吸机导管护理等医护工作,我们还要解决病人的生活护理,包括更换床单、病人饮食,呕吐、排泄物的清理。”诸玫琳说,“理解病人的惶恐、不安和无助,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患病期间最温暖的依靠。”
首日工作,诸玫琳一直工作到凌晨1时与夜班护士交接好。期间,她里层的工作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下半时脱下面罩,脸上尽是压疮;脱下口罩,己经全部湿透;脱下手套,手被汗水浸皱……
03医院护士倪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