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窑定窑巩县窑
湖田宣州龙泉务
河北河南加山西
这白花花的一片,哪个是哪个啊?
有很多小伙伴都对高古白瓷的窑口及年代之分非常头疼...
所以我们这次特别跟大家说说白瓷的区分。坦白说,高古瓷里面白瓷最难学,因为啥颜色都没有,除了器形之外,胎釉方面很多区别都是很细微的感受。
比如下面这四个,您能分得清楚吗:
如果看的一头雾水,那也很正常。正好细细的继续往下读。答案最后揭晓。
不过,不得不说的是,有两个原因非常制约我们对白瓷的表达:
对胎釉的描述很多都是很主观的感受描述,而且同一个窑口的白瓷面貌也是千差万别
白瓷是最最最难通过照片来呈现的,很难还原它真实的样子
所以,我们只能尽力而为,希望大家能够慢慢体悟,通过自己周边的行家和靠谱的实物对照学习。
既然是说说白瓷,首先还是要搞清楚它的
本质
白瓷是减法,减的是铁。减的是两个地方的铁,一个是釉,一个是胎。釉中有铁,则或青或黄,直至褐色、黑色;釉中无铁,就无限接近于透明;胎中含铁,则呈灰色,直至黑色;胎中无铁,就无限接近于纯白。白胎罩透明釉进行烧制,就是白瓷。
这就是白瓷的本质。
注:为了方面对比,化妆土白瓷这次就不列入讨论范围了。
那么,历史上烧制白瓷都有哪些窑口呢?
巩县窑白瓷
巩县窑位于今河南巩县,是我国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口之一,早在北朝时期即烧制成功,到隋代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中国早期白瓷的翘楚。
盛烧时代:北朝—五代
釉:闪黄,或闪青。釉多呈现流淌状,积釉处颜色更重。巩县白釉多有细密开片,但质量高的则完全不开片。
胎:早期大器胎白微黄,往往属于微生烧状态,疏松如粉状。温度足够高的完全烧结,可以产生非常好的油性。
工艺:巩县杯、碗类圈足宽大,内足墙与底心为明显的弧度过渡。
器形:除早期顶级隋代外,大部分胎壁较厚,器形稳重大气。
邢窑白瓷
邢窑位于河北邢台市所辖的内丘县和临城县祁村一带。是大唐白瓷的代表之一。
盛烧时代:隋—五代
釉:白中闪青为常见。纯白者质量最高,闪黄者质量较差。邢窑白釉相对玻璃质感略差,乳浊感更强。正常状态下,很少开片,且积釉现象并不普遍。
胎:胎质洁白或微灰,但大多数颗粒感相对较强,油性不明显。
器形:邢窑器形特点是棱角较多,转折有力度。转折旋纹线使用角度,边沿处理非常规整。但整体器形叫厚重。
Tips:巩县窑与邢窑的区别(以万年罐为例)
巩县窑釉色多闪黄、邢窑白而闪青
巩县器形重心较低显得稳重,邢窑器形重心高更加挺拔
巩县口部翻唇向外延展,邢窑口部翻唇向下卷
巩县足部有的微微外撇,邢窑多为顺势内收
巩县盖子浑圆、过渡柔和,邢窑盖子多有起棱
定窑白瓷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是知名度最高的白瓷产地,也是整体质量最高,目前市场价格最高的白瓷产地。
盛烧时代:唐—金元
定窑白瓷可分为三个阶段:北宋早期及以前、北宋中期到金早期、金中晚期及以后
北宋早期及以前:
釉:白中闪青为主,闪黄者少。玻璃质感较强。釉面正常情况下未见开片
胎:非常细腻,颜色纯白为主,油性很强。因致密且温度较高,故手感很重。
器形:转折较邢窑软,弧度使用多。器形相对轻薄。
工艺:素器为多,正烧。
北宋中期到金早期:
釉:白中闪黄为主,玻璃质感强。会出现垂泪现象。
胎:颜色微微闪黄,细腻纯净,油性强。
器形:盘碗复烧为主,器形较前期轻薄,较后期厚重。
工艺:覆烧为主,刻划为主,模印逐渐增多。
金中晚期及以后:
釉:闪黄明显,釉质不够纯净,较前期薄了很多
胎:较前期粗黄,气孔较多。
器形:更加轻薄,器形种类单一化
龙泉务窑白瓷
龙泉务窑是辽代白瓷窑口,位于北京门头沟。龙泉务窑紧邻辽代南京道,是辽代的重要窑口。其烧造的白瓷数量很大,但目前出土数量相对不多,且集中在北京周边。
盛烧时代:辽—金元
釉:多闪黄,釉面较薄,多不够均匀。
胎:胎质特点非常鲜明,油性极强,有绵软感,颜色相对闪黄。有细线状的气孔。
器形:薄厚适中
工艺:纹饰粗犷,刀法有木刻的味道。碗心多有四个条状支钉。
介休、霍州白瓷
近些年来,山西白瓷逐渐被大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