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文鱼:关于翻译
Salmon某度给出的翻译是:鲑鱼;三文鱼;大马哈鱼。
英文的salmon翻译过来到底是指哪一个,让我有些疑惑。作为一个吃货,是决不允许出现食物定义混淆不清的。
本着寻根究底的学习态度,我又在某度上搜了一下相关的资料,也由此发现了一些有趣的地方。
三文鱼是英语Salmon的音译,过去称为“撒蒙鱼”,其英语词义为“鲑鱼科”。三文鱼分为鲑科鲑属和鲑科鳟属,所以准确的说Salmon是三文鱼。正是因为三文鱼并非某一个特定鱼的名称,而是某个科属,也就导致了商业上混淆概念导致“真假三文鱼”事件的出现。
三文鱼:关于被吃作为外来品,从未有一个鱼类拥有三文鱼这样的超高人气和普遍接受度。
三文鱼率先进入中国是在年,到了九十年代,伴着改革开放的浪潮,挪威三文鱼迎着市场经济的春风进入了中国。到年,挪威三文鱼销往国内的量已经达到了1.2万吨,挪威三文鱼市场份额高居榜首。挪威所产三文鱼主要为大西洋鲑鱼,所以,一般所指三文鱼即为挪威三文鱼的简称。
这个概念之所以要提出来,是因为牵连着后面的浑水摸鱼事件。
三文鱼富含油脂,味道温顺,适合生食。但是生食伴随着一个问题:寄生虫。
消灭寄生虫有两个主要的方法:一是加热,二是急速冷冻。
加热的方法不用多提了,杀灭寄生虫的同时,也破坏了口感。所以,现行的主要方法还是急速冷冻。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鱼肉必须在零下35度冷冻15个小时,或是零下20度冷冻7天才可食用;欧盟的标准则是零下20度冷冻超过24个小时。挪威三文鱼之所以出名也正是因为挪威的三文鱼卫生条件和肉质都能满足,而且实时监控。
作为三文鱼爱好者,寄生虫问题不可忽视,于是我搜索了一下相关信息。发现有一段时间,“日本人不吃生三文鱼”的说法甚嚣尘上,而事实上呢?去过日本的人都知道,并非如此。
所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断章取义地传播某些哗众取宠的观念固然可以暂博眼球,最终也只能落得个贻笑大方的境地。
最早的时候,日本人是不生吃三文鱼的,作为刺身的主要是金枪鱼和鲷鱼。日本北海道就盛产狗鲑、粉鲑、红鲑,是不宜生吃的,所以当时仅有少数北海道居民阿依努族人敢冷冻后切片吃它,几百公里外的东京、大阪城市,选的是“盐鲑”吃法。到了20世纪80年代,挪威将养殖并出口三文鱼作为国家重要产业进行扶持,把日本作为重点市场进行推广。挪威的出口商运用航空物流,以最快的速度将三文鱼运往日本。挪威产的三文鱼便是大西洋鲑鱼,富含油脂,味道温顺,其主攻平价料理店的策略很快便打开了日本市场。
所以,日本人也生食生鱼片,只是现在生食的也多为挪威产的。
中国人总是不乏创新之举的。
利益的驱逐导致了浑水摸鱼、混淆概念事件的出现。
前一阵,三文鱼成为了新闻的热点,不过,此次事件的主角前面还有一个定语,叫“国产三文鱼”,它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虹鳟。
也正是它,导致了“真假三文鱼事件”的出现。
事件的起因源于央视的一条新闻。5月22日,央视财经报道称,我国青藏高原在很早以前就开始养殖三文鱼,目前已经占据了国内三文鱼三分之一的市场。
看起来可喜可贺,但是这里偷换了一个概念。
一般所指三文鱼,主要是大西洋鲑鱼,也就是挪威三文鱼,这是在产品流通中形成的约定俗成的概念。但是,因为翻译的不同,商人们无形中将三文鱼的概念拓宽了。确实,三文鱼是鲑鳟鱼类的商品名称统称,包含了大西洋鲑、太平洋鲑、虹鳟等多个种类。但是,为了利益的缘故,而仅将焦点聚集在对自己有利的点上而不加说明,实为欺骗之举。撇开淡水鱼的寄生虫问题,人工养殖的抗生素使用以及人工养殖的价格问题又是另外一个问题。这里就不展开去讨论了,毕竟,我这篇并非科普类文章。
作为本次事件的结尾,搞笑的是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牵头,与13家企业制定的《生食三文鱼》团体标准出台,将淡水养殖的虹鳟定义为三文鱼的一种。
团队标准变成了企业利益的服务工具来惹人嘲笑,真不知是可笑还是可悲。
许多年前,看过一部电影叫《洋葱电影》,片中的“洋葱新闻”将一些杜撰的那些虚假新闻收罗起来进行播报,以美式幽默讽刺和调侃现实,为无厘头搞笑作品。其中一则新闻是:据统计87%的美国公民体重超过上线,卫生部部长正在采取行动解决这一问题。卫生部部长:鉴于美国超重人群的不断扩大,政府必须提高超重的下限。脂肪度下限从55%提高到90%。这一措施,将美国超重人口从2亿减少到万,这一举动获得了全国的广泛赞赏。
某协会的做法跟新闻中的部长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理应获得全国人民的广泛赞赏。
此事件到此落幕。
套用一句话:三文鱼的天然特性不是被吃,被吃却是三文鱼的天然特性。如果三文鱼知道因为自己的美味而导致大量被使用,是否会选择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呢?
好吧,这个问题扯远了,本来我的重点是要集中在标题的后半段,也就是关于三文鱼的繁殖的。结果,出于一个吃货的责任,在其食用上越扯越远了。
三文鱼:关于繁殖
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做:三文鱼精神,表达的是坚强、顽强的品质。这一词汇的来源,就得说到三文鱼的繁殖过程了。
简单来说,就是三文鱼生于淡水环境,成年后会进入海洋,待到繁殖时期,又会从太平洋逆流而上进入江河产卵,因为逆流回游需要很大的力气,身体也会不断撞击石头而浑身通红,待到繁殖任务完成之后,三文鱼就因力气耗尽而死亡,结束一生。新的三文鱼生命又会开始一个新的轮回。
关于三文鱼精神受人感动的地方,我摘抄了一段网络的评论:
为了回家产卵,三文鱼经历了“逆水搏击”的艰辛、“跳高门坎”的磨难和“献出一腔热血”的牺牲,这种精神令人感动。
从三文鱼生到死亡是那么短暂而艰辛的,它们的短暂而艰辛的一生是不是给我们这些人一些启事呢?人生的道路上也许不会有它们回流道路那么直观残酷的艰辛,但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的。只有靠着自己的意念和坚信的态度,我们才会像三文鱼那样冲过重重的难关最终达到目的地。
三文鱼的伟大母性品格,千里迢迢寻根认祖的人格精神,令人难忘和赞赏。它们在生命最后的挣扎中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把新一轮生命让给了后代,结束了只为繁殖下一代而进行的死亡之旅
估计某本高考作文辅导丛书中就有一段三文鱼的这个故事,然后要求:“请以三文鱼精神为题,写一篇不少于字的文章。”
通过上面那段评论,我找到了自己高中语文作文总是徘徊在40分及格线的原因了,而且,我极可能跑题。
三文鱼为什么要这么麻烦跑到淡水去繁殖呢?我并未搜到具体解释,只有文章说这是其天性。
天性?难道三文鱼的天性就是费劲周折去繁殖,然后就此结束自己的一生?如果三文鱼有自己的意识,是否会选择不去产卵而活到自然死亡?
《庄子秋水》中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或许是我多虑了。
然同一事物总有人看到不同的方面,有人看到的是三文鱼的伟大母性,为了繁殖,甘于奉献自己的一生,并以此为榜样。
而我看到的则是另一面:三文鱼或许无法选择,而人呢?
繁殖并孕育新生命是人类得以延续下去的重要方式。繁殖是为了活着,那或者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繁殖?但是如果当繁殖成为活着的目的,每个生命存在的目的都只是为了延续血脉,那自己原本生命的意义何在呢?
这个说法听起来有些危言耸听或是上纲上线,但是不正是很多女性或主动或自动的生存意义吗?
“为了孩子,我要牺牲一切。”
“母鸡不下蛋,还活着干什么?”
似乎,女性活着的目的就是被生出,被养育,被繁殖,被结束。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三文鱼妈妈”,生命的一半在婚姻中被剥夺,另外一半的自己又在生育后死去,活着的目的就是繁衍后代,然后像是完成了此生的任务般将全部心思用于如何让后代按照自己的人生轨迹重新轮回。
如果跳出这个循环,每个个体以过好自己的人生为目的,不盲从,不裹挟,是否会更好一些?
万物皆有自己的选择,三文鱼选择繁殖结束自己的生命去延续生命,只是其特性,无关乎伟大;或许在某个角落,也有某些三文鱼选择不繁殖而终生待在海洋中过自己的生活,这也是其选择,无关乎自私。
都只是活着的方式。
参考资料:
1、海鲜指南,ID:safood-guid,《三文鱼在中国的崛起、现状与未来!还记得30年前首次进关中国的那条三文鱼吗?》
2、《三文鱼不安全,是谣言还是真相?》
3、百度百科
注: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春待君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