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不仅没性生活,还有了绿帽情结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8-8-27 15:10:22   点击数:
 

我以前上的是工科学校,大家都是糙汉子,一跟妹子说话就脸红心热,嘴笨舌拙。但坐下来一讨论,喝喝酒吃吃瓜子,到最后必然扯到的话题,便是:“为什么我这么纯洁朴实的一个好人,就是没有女朋友呢?”

你有女朋友就怪了好么!

后来毕业了,离开了这群天天哀怨自己单身,但又不敢追妹子的人,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发现了一个更奇怪的事儿!

那就是同样一个公司里面,男女关系十分之冷淡——即便公司没有限制办公司恋情(互联网公司,管理很简单),甚至每周还组织团队之间的下午茶,让大家有几个小时互相沟通交流——但公司里的帅哥靓女们,竟然完全没擦出火花……

唯一一个谈了恋爱的小哥,还是家里人在老家撮合的同乡。

祝贺他的时候,有人在群里发了一张新闻图,内容是广深作为一线城市,单身率再创史高——深圳单身率为64.48%;广州则是63.41%。其余的,长沙、南京、北京、上海,也全都在50%以上。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大家不管有没有机会,都喜欢单着?或者用知乎上那个超过两百万人浏览的问题来问:“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不追女生了?”

为什么现在的男生都不追女生了?

其实吧,不仅仅是现在的男生不追女生了,很多追到女生的,处了一段时间,也会觉得,很没意思,不如单着。

爱情啊,你真无聊。

甚至,从一些已婚人士那里,我还得知,有一些正值青壮年的少夫少妻,性生活的频次也是极低——说是老公情愿自己看片自己操作,也不愿意ml。

怎么回事儿呢?观察风向,你会发现,这里面最直接的原因,对于女性,是越来越“娇贵”、要求越来越高,想要对方以自己为中心;对于男性,则是想着不如把时间花在虚拟的事物、虚拟的女朋友上(包括二次元和AV),再加上工作也忙、很焦虑,便更不愿意再花时间、精力去讨好姑娘了。

仔细一看,这两者都是斥力——姑娘不好追,小伙子也没意愿去追。

如果穿透表面,继续往本质探索,会发现,几十年前的一位社会学宗师——鲍德里亚,则早已一语道破天机:观看的超真实”逐渐替代了实际的“真实”。

(上图:社会学家鲍德里亚)

说更明白一点,无论男女,生理需求都已经被虚拟的电影、a片所转移——“超真实”替代了“真实”——真实因为其稀疏平常,失去了吸引力。

“小说电影里面的小哥哥,这么帅依然温柔体贴,为什么追我的这个人,这么平庸?”

但实际上,统计已经表明,长得好看的人,更不愿意维护自己的亲密关系,更不愿意什么“以女朋友为中心”——反正还能再找嘛。

“AV、私拍写真已经满足了我一切的幻想,为什么我还要追女孩子?追女孩子一个比一个难,不如我的二次元老婆。”

——对这种看法,建议你去搜索一下那些花花公子封面女郎的视频,看看金发美女们的身材和颜值,在不化妆、不打光、不加滤镜与后期的情况下,究竟是个什么水平。一些女优卸了妆,甚至就是一张吸食大麻过量的死人脸。

看了你可能再也硬不起来了。

眼见为虚

当越来越多的答案、自媒体、公号,选择截取一段人为设计的电影图画、电影对白,来解释什么人生道理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们这个世界,已经沿着鲍德里亚的批判在往前走了。

从编剧虚构的电影里、游戏设计师人为设定的虚拟世界里学习人生道理?你仔细想想,这是什么操作?

(这个图很有意思,因为它是自相矛盾的……)

鲍德里亚当年认为,我们的“观点”被电视选取的有限材料所劫持,人们失去的是“独立判断”、“独立思考”的能力。

但现在来看,那个时候的程度还不够深,毕竟当年的媒体形式、媒体技术还很落后。

今天,“超真实”+更强的技术呈现(比如更强的CG,以及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已经更大程度上扭曲了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看”与直观体验。

这已经是一个现象学层面的问题了。

讲大白话,就是你已经很难察觉,你的世界观、心态、欲望、潜意识,是怎样被虚拟事物倒置性地塑造的——你已经不能只靠努力“独立思考”,就能在理性上认识其影响。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已经不是在屏幕外观看,而是和媒介一起,构建了一个整体的“观看场景”,我们的意识、身体、感受,已经和画面纠缠在了一起。

难解难分。

生活虽然过不去

头上可能也有绿

你很难想象,如今的成人届,“绿帽情结”是多么受欢迎。

啥叫“绿帽情结”呢?就是想象自己被自己的爱人出轨,想象爱人被第三者玩弄。

近的来说,我在知乎上发布的一个类似讨论的答案,其下评论里有人做了一个统计,半匿名的(统计者可以看到谁点了赞),却有不少人已经承认自己确实有这种情结:

远的来说,有一个统计,表明许多成人网站的“NTR”(亦即绿帽类型、或称“牛头人”)类影片,其搜索量在近些年也是愈发增大;连国内某些地下做非法成人产业、成人作品(一般是拍片、写真),很多都是完全只做“被绿”这一种类目了……

可见“绿帽情结”,至少在市场上,是多么受欢迎。

但是,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心理,无非是趋利避害。跟自己的爱人在一起,繁衍自己的后代乃是天性,怎么会有一种心理,是想象自己被绿呢?这是对自己有害的事儿吧?这根本没道理啊!

我咨询了一位心理学博士,他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一种答案,使我豁然开朗。

他先发给了网盘进化心理学领域的圣经——D·M·巴斯的《进化心理学》:

然后呢,引用了里面的一段描述(第六章第二节——短期择偶的心理机制进化的证据):

离最近一次性生活的时间越长,男性的精子量就积聚得越多。夫妻分离越久,他们重聚后第一次性交中的射精量就越多。如果一对夫妇%的时间都在一起,那平均一次射精包含约,,个精子。如果他们只有5%的时间在一起,则平均一次射精包含约,,个精子,几乎是前者的两倍。因为夫妻分离时有可能产生外遇,如果其他男人的精子留在妻子体内,那丈夫就必须增加精子量。假设人类历史上真的存在随意性关系和外遇,那上述情况下精子量的增多就是完全可以预料的。值得一提的是,精子量的增加并不因男性最后一次射精时间而定。即使丈夫在和妻子分开过程中发生过手淫,一回来他仍会射出更多的精子。

夫妻分离后丈夫射精量的增多可以使得男性在争夺卵子的过程中更有把握打败其他闯入者,从而处于优势地位。男性似乎向女性输送足够的精子以取代他们上一次性交后女性体内已死亡的精子,从而使女性体内他的精子保持量相对不变。男性这种与妻子分离后提高精子量以防妻子性背叛的生理机制表明,人类历史上至少在某一段时期内存在过外遇。

他说,根据《进化心理学》里面这段描述,他猜想:射精量和人的兴奋程度成正比,而想象自己被绿,就在无形中启动了这种相关性,使人的性体验更加兴奋,从而,使得“绿帽情结”变成了一种性癖。

我擦,仔细一想,确实有道理!

但是,为什么这种心理机制,在以前还不明显,但是在最近的这些年,愈演愈烈,乃至于成了某种潮流?

我当时没想明白,后来了解了现象学之后,才终于理解了。

生物性解释只是说明了“存在”,但是激活它,还需要来自社会的选择。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上一节结尾说的那样:

我们已经不是在屏幕外观看,而是和媒介一起,构建了一个整体的“观看场景”,我们的意识、身体、感受,已经和画面纠缠在了一起。

说成大白话,当观看者在观看视觉上清晰的爱情动作片时,观看者并没有严格地将自己代入成“男主”或者“女主”的位置,而是让自己参与进去,像是从“墙上的小孔”看过去,构建成了一个偷窥其场景的“小孔之外的人”。

这个时候,再加上一点“移情”作用,观看者越是喜欢女主、男主的身材与脸蛋,就越有一种潜在的“被绿”的感觉——而“被绿”的感觉,又激发了人类的进化心理机制,从而更加兴奋。

在以前,观看的技术,也就是用的工具并不先进(所以十几年前才有“av画质”这样的梗),我们依然可以抽身事外,即便有“绿帽情结”,也尚未达到某个“阈值”,但是,随着清晰度越来越好、场景越来越真实,观看者终于得以代入到场景中,成为一个“额外的参与者”。

回过头来看看,技术进步竟能如此改变人类的欲望;虚拟事物的“超真实”所生产的“时代心态”,其逻辑链条,是如此隐秘而深邃。

独立思考?

在这个时代,“独立思考”从未显得如此困难。

甚至可以说,已经不存在什么“独立思考”——人们在思考之前,精神已经溶解在了破碎、混沌的社会现象之海——当代人的思想子宫之中。

鲍德里亚曾写过的那篇《海湾战争从未发生过》,一出来就在西方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专门写了一整本书来反驳之。著名社会学家萨义德甚至挖苦道:“应该把老鲍送到那儿,只带牙刷和一瓶矿泉水,或者喜欢吃啥就带点啥吧!”

但其实呢?鲍德里亚说的并不是“真实的海湾战争从未发生”,他的意思是,媒体在电视、报纸上制造的“视觉奇观”,构成了一种“超真实”,其所炮制的“血腥暴力之战争”,旨在抓住人的眼球,把战争变成了一场“视觉盛宴”、“电子游戏”,从而遮蔽了真实战争的残酷与惨烈。

而你、我、他,可能从未见过真的战争。

那么,我们如何思考“战争”呢?

我们又如何思考“生活”呢?

你可能还想看:

杀人者赵泽伟:暴力是怎样循环再生的?

在世界读书日,这10条实用阅读经验与你分享

鸿茅药酒最成功广告:别回小县城

年比特币赚钱指南

感谢阅读,友情打赏

罗文益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那里
倾听白癜风患者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