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解读隐秘的角落善恶,与希望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3-31 20:58:13   点击数:
 

▲绿

《隐秘的角落》,在熟悉东野圭吾和对情节有高能预警期待和烧脑度数要求的观众眼里,这是一部悬疑片;在关心人性、生存困境的观众看来,家庭伦理片。这里的解读稍微另类是因为,关心的不是类型,而是片尾“献给童年”四个汉字。

怎么理解“献给童年”?一部作品的诞生,生活原型和艺术变形缺一不可。这明明是原著作者童年时享受过“简直想死”或“简直想干嘛”的委屈,长大后,午夜梦回时仍会轻度心塞,遂以释放这份死尸一般囚困岁月深处的委屈为最初之灵感,以当初那种肯定不止一次两次在原型人物日常电流严重过载的脑海里瞬间掠过甚或短暂停留过的“简直想死”或“简直想干嘛”的极端意念为起点,进行的文学创作。这个创作过程就像其他一切艺术创作一样,生活原型注定要经过变形,成为非自然形态而又具备艺术真实的“审美观照对象”;而由于是类型写作、网络文学,作者在创作时又必然要考虑更多的东西,比如悬念、故事性、卖点。作为眼球经济对网络文学创作逻辑强势侵淫的结果之一,观众的刺激阈值已经到了不出人命不刺激的程度,因此,设计故事核心时顺便放大一下仇恨,在一个作家的想象力允许范围内将怨念最大化,来一波九连杀,反正虚拟杀人不用负法律责任。故事是这么生成的,并不违和。

这样的创作,是一种童年心理创伤与修复的手段,也是一个创作者在虚拟空间对人性进行探索与关怀的一次极致实验:传统意义上天真无邪的孩子穷凶恶极起来,会到什么程度?在性本恶的前提预设下,故事是否必须这样写,才足以将公众的目光引向对儿童心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