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人死亡福建发布最新传染病疫情这些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11-11 14:31:33   点击数:
 莆田人注意!注意!注意!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今天(9月25日)公布年8月份全省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报告显示年8月1日0时至8月31日24时全省传染病发病共例

死亡17人!

年8月(年8月1日0时至8月31日24时,下同),全省共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例,死亡17人。本月除鼠疫、霍乱、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新生儿破伤风、人感染H7N9流感无发病报告外,其余均有报告。

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甲、乙类传染病为:病毒性肝炎、梅毒、肺结核、淋病、艾滋病,占发病总数的98.67%;报告死亡的传染病为:艾滋病、肺结核、梅毒、狂犬病。报告新冠肺炎发病17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无死亡。

年8月,全省共报告丙类传染病发病例,无死亡。报告发病数居前五位的病种为: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手足口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占丙类传染病发病总数的99.79%。

(备注:以上传染病报告统计的死亡人数,其死因不完全由所患传染病直接导致,也不作为我省传染病死因顺位依据)

什么是甲类传染疾病?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甲类、乙类、丙类三类。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霍乱。城市2小时内,农村2小时内电话报告防疫站。《新法》规定,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甲型H1N1,按甲类传染病处理。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一号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认为乙类传染病,但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防控措施。

什么是乙类传染疾病?

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甲型H1N1流感(原称人感染猪流感)。对此类传染病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和防治方案进行预防和控制。

目前已到9月下旬

此时湿度大,昼夜温差大

是手足口病、鼻病毒等易发、高发时节

要警惕各类疾病

谨防中招

01

预防手足口病

多种肠道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存在重复感染发病可能。一般症状较为轻微,7-10天即可自愈。但是少数病例,也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重症手足口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防护措施:接种EV71手足口病疫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EV71病毒引起的重症及死亡病例的发生。接种对象为≥6月龄易感儿童,越早接种越好;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程序,以便尽早发挥保护作用。非疫苗的预防措施也十分必要: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讲究个人卫生。比如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此外,在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要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02

警惕“鼻病毒”

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将近50%的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感染引起。鼻病毒感染潜伏期为2~5天,其传染性较强,传播速度快,主要通过空气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也可经鼻、喉分泌物污染的手和物品间接传播,易在学校及幼托机构等集体单位内引起扩散。

为保障孩子身体健康

家长、学校及幼托机构

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家长

每日观察孩子的健康状况,如果发现孩子出现咳嗽、流涕、打喷嚏、鼻塞等症状应及时报告老师且暂停入校或入园,隔离至症状消失且不少于发病后5天。鼻病毒感染症状一般较轻,部分孩子只出现轻微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一般是自限性,平均病程为7天,如出现发热或症状严重者应及时就医。注意个人卫生,教育孩子养成勤洗手的卫生习惯,咳嗽和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袖子遮住口鼻。流行季节尽量不要带孩子到商场、超市等人员密集且通风不畅的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平常合理膳食,注意休息,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学校及幼托机构

要注重晨午检工作,及时发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的孩子,并立即通知家长将孩子带回;规范开展因病缺课监测,及时追查缺课病因;强化校园的通风与消毒;做好健康教育,提高师生及家长的健康素养,提升防病能力,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03

注意食物中毒

野生毒蘑菇

夏秋季是野生菌生长的旺盛期,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类外形相似,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沾染,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也可能沾染毒性,所以即便食用的是无毒品种的蘑菇,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建议不要采摘野生蘑菇,不要购买野生或来路不明的蘑菇,不食用野生蘑菇。即使在正规市场上购买野生蘑菇,也不能放松警惕,尤其是没吃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不要偏听偏信,轻易食用。

小龙虾

近期一些地方出现食用小龙虾引起的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因此建议大家适量食用小龙虾,不要过量,每次食用量不超过10只;易过敏人群及有基础性疾病的人群建议谨慎食用小龙虾。

食用时去掉小龙虾头部,不要贪图省事。

吃小龙虾时不要饮用各种酒类,因为饮酒可能会增加患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风险。

小龙虾与含有鞣酸的水果不要同食。小龙虾与葡萄、石榴、山楂、柿子等同食,会形成不溶性结合物,不仅降低蛋白质的营养价值,而且刺激肠胃,引起人体不适,可出现呕吐、头晕、恶心和腹痛腹泻等症状。更不要自行捕捞野生小龙虾食用,不要购买来路不明的龙虾。在外就餐食用小龙虾,建议选择正规的、卫生条件较好的餐饮店。

04

做好新冠肺炎防控

新冠病毒的传染性很强

可通过飞沫、接触传播

特殊密闭环境下

还可通过气溶胶传播

可以采取这些做法保护自己和他人

▼保持手卫生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流水洗手,没有流水时可用含酒精免洗消毒剂;洗手时机要把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触摸口鼻眼部位之前、接触生猛海鲜之后、接触公共物品之后、摘除口罩后都要洗手。与他人保持距离公共场所尽可能与他人之间保持1米以上距离,避免与有发热或呼吸道症状等身体不适者接触,聚餐使用公勺公筷。

遵守呼吸礼仪

不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用纸巾遮挡,紧急时可用衣袖或手肘遮挡,避免使用双手捂嘴鼻,万一使用双手应及时清洗。

戴口罩、重防护

商场超市、农贸市场、影院展馆多数人流量大,通风不佳,冰鲜食品、禽畜海鲜均存在被新冠病毒污染的风险,进入这些场所或者接触高危物品应严格佩戴口罩,遮住口鼻,罩住健康。早就医、做检测万一出现发热干咳等可疑症状及时就医;有新冠疫情中高风险地区旅居史者配合做好隔离和核酸检测。

病毒虽然可怕

但是大家也无需恐慌

只要我们做好防控工作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

扩散!告诉身边的亲朋好友让更多人及时预防!大家都在看??重磅!莆田这个项目投资33亿!正在公示!??涉及莆田40个村,征地亩!快来看征地补偿标准~~??重拳出击,莆田这个镇连拆11宗两违建筑!—END—

编辑:莆田融媒News

来源:福建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长按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