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早期没症状高危人群必做这项检查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5/5/5 13:13:36   点击数:
 

不久前,一位患者懊悔地找到我。他平时身体不错,也没觉得眼睛有啥大毛病。偶然一次体检,医生发现他眼压偏高,进一步检查后,确诊为青光眼,而且视神经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损伤。他很纳闷,自己眼睛既不疼也不痒,视力也没觉得下降,怎么就得了青光眼呢?其实,这就是青光眼的可怕之处,早期常常悄无声息,等到发现时,病情可能已经进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了。今天,就来给大家讲讲青光眼早期症状隐匿的特点,以及高危人群必须要做的一项关键检查。

青光眼:视力的“隐形杀手”

青光眼是全球第二位致盲眼病,是一组以特征性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为共同特征的疾病。通俗来讲,青光眼就像是眼睛里的“水管”出了问题,导致眼内液体循环不畅,眼内压升高,进而压迫视神经,最终造成视神经损伤和视功能损害。正常人眼压平均值为15.8mmHg,标准差为2.6mmHg,但眼压21mmHg并非一定就是青光眼,正常眼压也不能完全排除青光眼。眼压是唯一得到证实和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直接相关的危险因素,眼压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视神经损害的风险越大。

青光眼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和先天性三大类。原发性青光眼又包括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多是由于周边虹膜堵塞小梁网或与小梁网产生永久性粘连,房水外流受阻,引起眼压升高。开角型青光眼病因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遗传有关,其特点是眼压虽然升高,房角始终是开放的,即房水外流受阻于小梁网-Schlemm管系统。继发性青光眼则是由于某些眼病或全身疾病,干扰或破坏了正常的房水循环,使房水流出通路受阻而引起眼压增高。先天性青光眼则多见于新生儿或婴幼儿时期,与遗传等因素相关。

青光眼早期为何无症状

很多类型的青光眼,尤其是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和开角型青光眼,在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这是因为在疾病初期,虽然眼压有所升高,但可能只是轻微升高,或者眼压波动在一定范围内,视神经还能勉强承受这种压力,尚未出现明显的功能障碍。而且,人的眼睛具有很强的代偿能力,在早期,即使部分视神经纤维受到损伤,剩余的视神经纤维仍能维持基本的视觉功能,所以患者自己很难察觉到视力、视野等方面的变化。比如,有的患者可能只是在长时间用眼后,偶尔出现轻微的眼胀、眼酸,但很快又能自行缓解,就容易忽视这些细微的症状,误以为是用眼疲劳,而错过早期发现青光眼的时机。

哪些人属于青光眼高危人群

有青光眼家族史者:原发性青光眼患者40岁以上一级亲属(父母、子女以及兄弟姐妹)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据统计,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是正常人患病率的10倍,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一级亲属的患病率为正常人患病率的6-9倍。这是因为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家族中有青光眼患者,意味着家族成员携带相关致病基因的可能性增加,发病风险也就相应提高。

特定地区人群:亚洲人闭角型青光眼的患病率较高,非洲人更容易患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这可能与不同地区人群的眼部解剖结构特点、生活环境、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亚洲人普遍存在前房浅、房角狭窄等眼部解剖特征,这就增加了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几率。

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患青光眼的风险逐渐增大。人在50岁后,晶状体逐渐吸水膨胀,核硬化,悬韧带松弛,引起前房浅,房角窄,房水循环受阻,进而导致眼压升高。据相关研究,5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的发病率是年轻人的数倍。

屈光不正者:远视眼、短眼轴、小眼球的人易患闭角型青光眼。而高度近视者易患开角型青光眼。这是因为远视眼患者眼球相对较小,眼内空间有限,周边虹膜容易堵塞房角;高度近视患者眼球结构发生改变,巩膜变薄,眼球壁扩张,导致小梁网等房水流出结构受损,房水外流阻力增加,眼压升高。

高眼压者:高眼压是青光眼的重要危险因素,虽然并非所有高眼压者都会进展为青光眼,但他们患青光眼的风险较大,需要密切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