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可以遗传,难道贾平凹的才气不可遗传给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11-18 12:11:27   点击数:
 德国强力白蚀消能不能治好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5865.html

中国的热点问题,还真是多。

年初的“故宫大奔”,被推上了热搜,人民群众切齿痛恨,没过三天,又被新的热点取代了;

前两天还有一个什么“郑爽代孕”的事件,吃瓜群众也是吵得热热闹闹,这几天好像也销声匿迹了。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我们面对海一般的信息,似乎只要有个手机,就能做到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从美国的"国会暴乱",到缅甸的"军事政变",从天平洋蝴蝶的翅膀,到西伯利亚的冷风,我们掌握的信息,似乎和最上层掌握的信息一致。

于是乎?就出现了许多自媒体者,他们对国际局势分析的头头是道,底下点赞和打赏的人,动辄成百上千,甚至几万几十万。

我看的是心惊胆战,要是国家的决策真按这个“媒主”所言,那岂不是,我们的决策就被暴露了。“国之重器,不可示人”,如此随随便便示人,在战争年代,估计就被当成汉奸处决了吧?

要是国家决策,不按这个套路走,那几十万的拥泵怎么办?如何向他们解释?“上下同欲者胜”,不解释,人心混乱,将士没有一个核心的东西,还怎么打仗?

其实,我们大部分的时候,往往被卷入一个所谓的“信息茧房”之中。

我们所能看到的,其实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

可怕的是,这些想让你看到的这些东西,是为了迎合你习惯,特意打造出来的东西。

你的阅读习惯,搜索痕迹,平时随意的点评,都会被一些算法捕获,从而精确的给你画像,然后根据这个画像,不停的向你推送感兴趣的东西。

这些感兴趣的东西,是不是真实,是不是对你有益,算法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只是流量。

而流量,却能给他们带来滚滚的金钱;而你,这些热情的群众,有意或者无意,被人当成了韭菜。

爱国是一门生意,嘴里喊得主义震天响,心里算盘打得精。

是的,千般算计,最终的落脚点,还是落在了钱上。

钱啊,这样的金黄之物,虽然被君子耻之为“阿堵”,但他真真确确,是个好东西。

年青的时候,觉得钱是个好东西,到我年老了,发现事实的确如此。

这两天,又有个事件,冲击了人们的眼球。

那就是贾平凹千金姑娘贾浅浅,被人提溜了出来。

大体的意思,贾浅浅,这样一个在诗坛冉冉升起的“新星”,在“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文坛中,取得了很高的地位。

但其实,“诗如其名”,贾浅浅的作品,是很浅的,很Low的,甚至有点粗俗。

换句话说,贾浅浅今天的名望和地位,和她的才气和德性是不相称的,是典型的“德不配位”。

但为什么这样的一个人,能够在当今的“诗坛”快速崛起呢?

话题分析,贾浅浅的背后有一双大手,在隐秘的指挥着这一切,而这双大手,就是其父亲,文坛领袖,贾平凹。

颇有一种“前方将士浴血战,纨绔儿郎闺房忙,得胜归朝天子迎,儿郎稳坐中军帐”的滑稽和无奈。

贾浅浅是什么样的水平,说实话,张小小同学,也不懂诗,更不懂文,实在无法评价。

说好,有拍马屁之嫌,贾平凹同志也不会给我任何好处;

说不好,有落井下石之嫌,这也违背张小小同学做人的宗旨。

我只是就事论事,提出一个话题,当代的社会,有“富二代”,有“官二代”,但为什么很少有“文二代”?

“富二代”好理解,老子的财富可以继承,即使在遗产税高昂的西方国家,老子也可以用保险,信托,慈善,离岸等各种合法的手段加以传承。

更不用说,无形的财富,比如眼界,比如对金钱的理解,都是普通人所无法比拟的。富人的儿子,只要不碰“黄赌毒”,大概率的事件,还是富人。

“官二代”也好理解,封建社会有“世袭罔替”,现代社会,废除了这一套,但官员的孩子,也有极大的概率,继续从政。

有形的优势,就是老子在位时积累下的人脉资源,徒子徒孙,无形的优势,比如办事的圆通性,手段的灵活性,说话的模糊性,对上对下的两面性,也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

但文坛,很少有“文二代”的产生。

历史上的“文二代”,屈指可数,和“富二代”和“官二代”比起来,数量之少,几乎不值一提。

比如中国的司马父子,法国的大小仲马,寥寥无几。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司马迁当年说了一段话,把这个道理讲明了,我特摘抄如下: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大概的意思,是说,要想写出传世的名作,作者一定要有痛苦的经历,甚至生不如死的经历,这种经历,痛苦越深,反差越大,效果越好,作者表面写的是书中的人物,实际上写的就是他自己。

如司马迁写《史记》,司马光写《通鉴》,表面写帝王将相,实际就是写他自己,写他自己的所感所悟;

如王阳明,只有在贵州山洞经历生死后,才能悟到心学;

曾国藩只有在两次自杀未成后,才大彻大悟;

曹雪芹经历了富贵到贫穷的闪电转换,才写出了传世名作;

当代的路遥,亦是如此,在陕北阴冷的窑洞里,疾病缠身,爱人与之离婚,才写出了磅礴巨著《平凡的世界》,写完后,不久,也溘然而逝;

包括贾浅浅的父亲,贾平凹也是如此,当年写《废都》的时候,也是疾病缠身,心灰意冷,大概是用生命来写作。

所以,文字是有感情的。没有经历过失意,打击,生死,迷茫,彷徨,背叛,欺骗这些摧残的时候,就无法谈人生,更无法写出这种有深度的文字。即使写出来,也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也只是华丽辞藻的一个简单的堆砌。

而“文二代”,在其成年的时候,其父辈,往往已经功成名就,父辈们成名前的艰难和苍凉,往往使得他们不愿意让子女,吃太多的苦。

这无可非议,这是天性使然,那个人不愿意,让子女生活的好一点,生活的顺利一点?

借助父辈的荫蔽,生活的这一课,一般而言,这些孩子们就从来没有好好补过。

没有痛彻心扉的生活经历,当然就没有大彻大悟的生活感悟,当然也就没有直指人心的情感描述,即使几个被媒体快速吹起来的几个“年少成名”的人气偶像,也在时光的冲刷中,快速被淘汰。

文字说到底,也只是一个工具,只是一个情感的载体,而生活,才是文字的源泉。

所以,贾平凹,如果真的想要让自己的女儿成为一名大家,最好的办法是把女儿,下放到“夹边沟”,经历过万般的生活艰难,再辅之于天才的文字感受力,或许能超越自己的父辈吧。

但人生就是如此,人如果不是脑袋被夹了,那个人愿意放着好日子不过,去过那种苦哈哈的生活?

不是由于生活所迫,那个人不愿意过“一掷千金”的生活?

-这是本号开号以来第99篇文章,欢迎朋友们浏览,观看,批评,指正。若有喜欢的,可以长按下方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