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4/7/30 14:39:00 点击数: 次
朋友圈里看到一家长发的:孩子说希望病毒一直传到暑假,这样寒假和暑假就连起来了,不用上学了。这熊孩子该揍几顿?这根本不是揍几顿的问题好吗。这孩子已经上小学了,小学要求每天晚上观看省教育电视台关于疫情的节目,如果她看了节目,看到病毒是多么的可怕,危害了那么多人的生命,造成国家和社会如此大的损失,还能说出这样的话,基本可以判断这是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家长应该利用疫情,好好给孩子上上同理心这节课了,而不是简单粗暴地“揍几顿”。你的孩子有同理心吗?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是人类情感发展的基础,是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能力,是孩子善良和富有同情心能力的根源。不足一岁的婴儿,在听到别的婴儿哭时,通常也会跟着大哭起来。宝宝几个月的时候,就能看懂妈妈的表情是高兴还是生气。这些都表明,孩子婴儿时期,其实已经具备了共情的能力,也就是同理心。孩子在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同理心的表现是不同的。婴儿早期:能区分自己的情感和需要,不能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与需要。1~2岁:能因他人悲伤而表现出关心,但不能做出有效的行为。儿童早期:意识到每个人的观点都是独特的,会对他人的悲伤做出更适当的反应。10~12岁:发展出对处于不幸困境中的人的共情——穷人、流浪者及残障人士。青春期:对个体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带来人道主义的色彩。但是上述表现,只是一个理论的模型,具体每个孩子的同理心如何发展,还与他的先天个性以及成长环境有关。有的孩子天性比较敏感,容易受他人情感的影响;有的孩子大大咧咧,不太能体会别人的感受。一些家长本身比较具有同理心,总是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也从家长身上习得这种能力;有的家长本身自私自利,孩子也就学得不去理会别人的感受。可以说,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同理心或者更加发展,或者渐渐退化。共情能力慢慢内化至价值观,甚至成为他道德行为的核心。甚至说,一个孩子的品质好坏,很大限度上取决于他同理心的发展程度。什么样的孩子同理心发展得好?美国心理治疗师凯西·柯恩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交商》一书中,给出了孩子具有良好同理心的标准:专心听别人说话。留意其他人的行为,试着理解这些行为所传递的信息是什么。想象对方的感受。用恰当的方式回应。你的孩子与同伴交谈时,是不是经常不顾别人正在说话,就自顾自地说起自己的事?孩子在公众场合大吵大闹,别人纷纷皱起眉头,他还是不管不顾?当你表现出身体不舒服时,你的孩子无动于衷,还是一如既往地要求你做这做那?电视中出现悲情的剧情,孩子非但没被感动,反而抱着看笑话的态度?如果答案大部分是“是”,那么你就应该注意一下了,别让孩子的同理心慢慢丧失。缺乏同理心,孩子问题多年9月,河南7岁的小学生小花,被人往眼睛里塞了几十张小纸片,震惊全网。据小花哭诉,一天中午,吃完午饭后,有三名男同学拦住她,其中两人按住她,另外一人负责往她眼睛里塞纸片,所塞的纸片,都是撕碎的作业本纸。消息一爆出,真是惊掉眼球。从事发至其后的十余天,小花的家人多次带她就诊,前前后后从眼睛中取出了几十张碎纸片。任谁都想不到,小女孩的眼睛里,竟然能被塞进那么多纸片,想一想都辣眼睛,拿的造多大罪?面对校方提出的“七八岁的小孩没有恶意,就是在一起玩”,广大网友并不买账,对小花表示心疼之余,大多认为这分明就是校园霸凌事件,并不是一句“没有恶意”就能解释得了的。要说七八岁的孩子不懂事,确实他们心智不成熟,但是能做出如此骇人听闻的事情,说明他们的同理心几乎为零。一个缺乏同理心的孩子,往往不会关心周围的人,即便看到别人痛苦也无动于衷,甚至喜欢搞恶作剧看别人出丑,任性而自私。长此以往,当孩子进入童年期、青少年期时,就容易因为遇事只想到自己而被同伴排斥,变得孤僻。而缺乏同伴交往又会让孩子不受欢迎,甚至影响成年以后的情感生活。统计表明,那些犯下惨无人道罪行的人通常缺乏同理心,他们无法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正如我们所看的电影中,正义的主角即将击败反角时,常常有大反派的一段垂死挣扎的话,控诉自己收到的伤害,而完全漠视受害人的痛。这样的反派,无疑毫无同理心。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一生平安幸福,没有人希望他/她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培养孩子的同理心,就能很好地杜绝他们将来作恶。同理心发展or退化,关键看家长怎么做小宁的妈妈和奶奶一同带她在小区里散步,看到一群蚂蚁在搬食物。小宁抬起脚来就踩蚂蚁,奶奶说:“宝贝真厉害,真有力气。”妈妈一看却道不妙,赶紧阻止小宁,并让小宁想一下,如果自己被大象踩到,会是什么感觉。奶奶说:“踩个蚂蚁有什么了不得的?别吓唬宝宝。”妈妈说:“蚂蚁也是生命,要教宝宝从小敬畏生命,心存善良,长大了才不会做坏事。”接着,妈妈教小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让小宁明白,以后看到小蚂蚁不要踩,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不要对别人做。孩子是异常敏锐的学习者,却是拙劣的解释者。当孩子看到一些情景,大部分能准确地捕捉到细节,但他们的心智有限,很难成功解读,这就需要家长的帮助。如果小宁听了奶奶的话,感觉自己踩了蚂蚁真的很厉害,那以后也会变本加厉,以换取奶奶的表扬。家庭生活是孩子最早的学校,父母要善于充当孩子的老师。要想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自己先得对孩子有同理心。以下三种行为将破坏孩子的同理心,家长要引以为戒。1.完全忽视孩子的感受《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案例。年幼的女儿发现自己的宠物小乌龟死了,非常伤心。女儿:“我的小乌龟死了,今天早上它还好好的。”爸爸:“不要这么伤心,宝贝。”女儿伤心地哭。爸爸:“不要哭,不过是一只小乌龟嘛,我明天再去给你买一只来。”女儿哭道:“我不要另外一只!”爸爸:“不许不讲道理。”这个爸爸虽然初衷是安慰女儿,但是自己没有从女儿的角度去考虑,一味否定女儿的情绪,导致她情绪更加激化。正确的做法是接受孩子的坏情绪,体会孩子的心情,与孩子“同频”,才能帮助孩子打开心结。2.对孩子过于放纵这种家长害怕看到孩子的负面情绪,因而过于注重孩子的感受,而容忍孩子的所有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曾听过一个笑话:一个男孩在学校把他的同学杀死了,跑回家中,爷爷得知此事后,担心地问:“哎呀我的孙子,吓着你了没有?”笑话归笑话,现实中虽不至如此,但这种一味照顾孩子的情绪而颠倒是非的大有人在。试问如果一个孩子被家长处处维护和包庇,他的同理心还会正常发展吗?不会的,只会消失或者扭曲。3.对孩子的感受嗤之以鼻这种家长常常会严厉地批评和惩罚孩子。孩子一有情绪,他们非打即骂,用暴力来压制住孩子。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孩子,也会学会使用暴力来解决纠纷。一旦他遇到比自己弱小的人,就容易变成施暴的一方。电影《少年的你》中,魏莱的爸爸可以因为她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而一年没有跟她说话,另两个参与霸凌的女生,父母遇事对她们又打又骂。这种家庭环境中的孩子,在被压抑了太久之后,终于在欺负弱小的同学时,感受到内心短暂的痛快。所以说,想拥有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靠的不是教导孩子或告诫孩子要有同理心,而是作为家长,必须对孩子有同理心。疫情期间,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一个月以来,新冠病毒肆虐神州大地,孩子们闭门不出,不能享受户外的美好时光,不能和好朋友见面玩耍,难免叫苦连连。但是说出“希望病毒到暑假才结束”这样的话,着实不应该。其实灾难也是学习的良机,家长们不妨利用这段时间,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让他们一生受益。1.给孩子讲讲正在发生的事,带孩子看看疫情相关报道大人们天天刷手机
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