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岛国际电影节
/12/05-/12/12
在第39届香港电影金像奖获得了包括最佳导演在内的六项提名,在第57届金马奖获得三项提名并最终拿下最佳改编剧本奖。这些认可,都让这部由周冠威执导的香港爱情电影《幻爱》备受期待。该片于年7月2日在香港上映,截至10月18日,已收获超过万港元的票房。尽管影片并未迎合主流题材,却成了近年来为数不多仅凭香港本土市场便能获得盈利的香港电影。幻爱()
导演:周冠威
主演:蔡思韵/刘俊谦/潘灿良/鲍起静/张满源
类型:爱情/悬疑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香港
上映日期:-07-02(中国香港)
片长:分钟
又名:BeyondtheDream豆瓣:7.4
《幻爱》的故事核心围绕着一种叫做“思觉失辩症”的精神病症,导演在片中将它进一步解释为“情爱妄想”,拥有这种症状的患者会幻想跟一个不存在的陌生人谈恋爱。
与正常人不同的是,他们所幻想的对象更加真实。患者与幻想对象不仅能交谈,甚至可以肉体接触,只要愿意抹掉那条防线,就可以随时随地与幻想对象一同生活,以至于彻底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界限。
这样的主题无疑让《幻爱》的剧本变得难以完成,因为幻觉空间并非封闭在彼岸的另一世界,它毫无规则,随时能够拖垮完整而紧凑的“现实世界”。
把时间调转到导演周冠威回香港演艺学院当兼职讲师的时候,他的一位学生想要拍摄精神病患者的故事,但交给他的故事大纲却是“精神病患者杀人”这种想当然的桥段。
周冠威不太能够接受这种浮于因果关系的表面叙事,这启发他进行了漫长的资料搜集,期间他接触了很多社工、心理学家和病患,聆听他们分享的一手经验。
在诸多关于幸福和不幸福人生的倾诉之中,导演发现了一个新的角度,原来谈恋爱对这些患者来说是一件尤为艰难的事情。
而影片的另一源头是年一篇不起眼的小报道。
一位女精神病患者在旺角街头突然发病,她脱光自己所有的衣服,甚至在街边小便,这个画面被不止一个路人拍下来,却无人帮扶。
导演看后非常失望,他把这一新闻事件写进了剧本,拍了一部30分钟的短片《楼上传来的歌声》。这个短片既有精神病患者与幻想对象相恋的情节,也有着浓重的批判意味。
该段落也成了《幻爱》的开场,这位患者在《幻爱》里的名字叫阿玲。
短片相较于长片《幻爱》更倾向于探讨社会问题,但是在《幻爱》中,导演规避了教化式的表达,试图从内向外地释放一个被患者世界入侵的现实世界,这也使得《幻爱》的情节如崎岖山路,现实与幻觉分分合合。
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影片由三部分组成,首先是男主角阿乐的幻觉,导演让观众在踏入电影的第一刻就亲见美好可能性的破败废墟。
阿乐与他幻想的欣欣正相识于阿玲发病的那条街道上,他们一见钟情并因此相恋。在表白心意之后,阿乐挣扎于是否要告诉欣欣自己是精神病患者的真相。
而就在剧情即将落入俗套的时刻,影片来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折。
阿乐打开手机录音软件记录下现实世界,人可以有幻觉,但科技不会说谎。
而在重新播放的时候,我们发现这场恋情,包括那些纯洁的甜蜜、依赖、告白和悲剧性的阻挠都来自他的幻想。
影片也是从这一刻开始转入另一个方向,而这个方向决定了《幻爱》的不俗和深刻。
相较于短片,《幻爱》增设了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叶岚这个角色,她是阿乐幻想对象“欣欣”的原型,那天阿乐在大街上偶遇的其实是叶岚,是阿乐对她的一见钟情衍生了“欣欣”。
叶岚开启了影片的第二个部分。在阿乐意识到自己的恋情其实是病情之后,她的出现让他不知所措。
但是叶岚发现有思觉失辩症的阿乐正是她的完美“猎物”,她靠近阿乐,以便研究自己的论文选题。
她作为援助者出现在阿乐的世界里,并说服阿乐放弃那个叶岚的影子“欣欣”,她告诉阿乐其病症根源是“幻想在吞噬现实”,而一个健康的人会尝试接受现实。
她通过专业的心理知识引导阿乐靠近她提前设置好的答案,只要阿乐被说服,就能成为其用于完成论文的有效个案。
但随着相互接触,叶岚的世界如洪流般倾泻。她的个人问题并不亚于阿乐,她和很多能为她提供利益的男人在一起,因为她妈妈从小给她埋下“没有人会要你”的潜意识。
这一童年阴影合理化了她的抉择,在叶岚精英式的傲慢之下,是拿身体做筹码进行交易的自我唾弃。她只相信存在交易的男女关系,也只相信用肉体换取来的利益。
阿乐的纯真打动了遍体鳞伤的叶岚,本来身为心理辅导员的她理应把握好患者对她的移情,可她却因此沦陷。
叶岚发现,自己与阿乐是如此相似。
叶岚与阿乐萌生的爱情将故事推向了第三个部分。在现实世界里,他们的身份开始对调,阿乐成了叶岚的精神辅导员,在她堕入恐慌和恶语相向的时候,阿乐的不离不弃让她看到了一丝曙光。
但这种对调在职业道德上是犯忌讳的,心理辅导员与患者之间有着一条伦理警戒线,叶岚的职业身份与真正的自我产生冲撞,这一犹豫和断裂把阿乐打回原形。
最后欣欣再度出现,叶岚抛弃未来选择了阿乐,这意味着阿乐要在叶岚和欣欣之间再度做出选择……
其实《幻爱》里的两个主角都是创伤集合体的模型,如果不把它单纯理解为“病症”,便会发现他们的恐惧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在每个人身上。
阿乐和叶岚自觉不配被爱,就算有人短暂地爱过他们也终会离开,而由此释放的孤单和脆弱一次次叠加,反复佐证他们“不配被爱”的自我心理暗示。
很多人没有被真正爱过,或者可以说他们没有被明晰地爱过,一旦“被爱需要承担代价”的想法在他们心中得到了认同,这种观念反而会剥削和破坏那些为数不多的“爱的时刻”。
所以当人们面对像阿乐和叶岚这样的人,尝试告诉他们“你错了,世界很美好”,是永远不会生效的。
常人可以在医学名词之外定义他们为“缺爱”一族,“缺爱”似乎能解释他们的一切失常行为。但事实上,“缺爱”只是合理化了人们推开精神病患者的行为,对理解和帮助他们毫无帮助。
对于阿乐,他解决“恐惧被抛弃”的方式是沉入幻想,他主动不吃药以保持自己停留在幻想世界;而叶岚虽然频繁换着男人,却始终用谎言保护好那颗恐惧的心,毕竟谎言不怕被伤害,真心却会。
童年阴影宛若无穷无尽的黑洞,它们幻化成潜意识的声音操控阿乐和叶岚的未来,但是对于“正常人”这个庞大的群体,他们虽能保持理智,却不代表完全摆脱了魔鬼的回访。
为了解决心魔,每个人都手持临时的盾牌。
从短片到《幻爱》,导演在采访中说触发他写爱情故事的其实是一个钢琴少女。
这个女孩患有精神分裂症,却非常热爱弹琴。她每次把手摆在琴键上,就会出现有人用大刀砍她手指的幻象,但她仍抑制不住走到钢琴边伸出手来触碰琴键。
这个例子也帮助我更加理解了《幻爱》。因为如若认为症结出现在“幻觉”,定会觉得“阿乐幻想虚构的欣欣”这件事是不正常的,正如这个姑娘“幻想有人用大刀砍她手指”是证明精神失常的证据。
人们说服他们走出幻觉,归根结底是以“切掉幻觉”为目的。叶岚最开始劝阿乐走出幻想,让他把隐喻现实坎坷的“黑羊”拯救出来,似乎把“影响正常生活的幻觉”切除掉,人就可以恢复正常。
但这些做法终归忽视了患者对爱的渴求,阿乐明知欣欣不存在却执着于她,就像钢琴少女必须要弹琴。
《幻爱》最终用比短片更复杂细致的方式证明了同一事实:精神病患的真正症结或许不是对痛苦和煎熬的痴迷,他们不是被黑暗吸引,也不是恶魔的使徒,他们渴求光,而当现实世界的光摒弃了他们时,他们就要投入自造的乌托邦。
所以《幻爱》的难得之处在于回答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
精神问题的真正根源是什么,是不是他们拒斥爱呢?
正相反,是因为这个世界爱太少,并总是因此亏欠需要爱的人。而这或者正是《幻爱》能将爱情刻画得如此动人的原因,阿乐和叶岚对爱的渴求如此真实,真实到令人惋惜。
·THEEND·
这是“不散”第期原创文章,冬天格外需要爱
相聚有时/电影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