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没有安全感之先天性害怕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8-12-28 17:34:29   点击数:
 孩子没有安全感之:先天性害怕

原创-08-05周军宝

其实,不单单是孩子,所有没有安全感的人,其表现形式不外乎两种,一是情绪上表现为恐惧,二是行为上表现为敏感、退缩、恋物、迎合。

以后我们将会逐一讲述。先说恐惧。恐惧分两种,一种是先天的,一种是习得的。

先天性害怕

先天性恐惧,准确地说,是基因传递的结果。在说明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生活在大城市,汽车与蛇哪个更可怕?

可能有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呵呵,汽车有什么可怕的,当然是蛇可怕了。

确实,这个问题的答案看似显而易见,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问题。城市里很少有蛇,被蛇咬死的人几乎没有;但马路上到处都是车,每年死于交通事故的人不少,至少比被蛇咬死的多吧?请问到底是汽车可怕,还是蛇可怕?

我这么一说,大家会觉得汽车真的比蛇可怕。但为什么人们怕蛇而不怕汽车呢?

答案就是,有些恐惧是由基因携带的。

想象一下,我们的远古祖先,他们以捕猎采集为生,生活在荒郊野外,难免有许多人被蛇毒死,因此我们的基因中就保留了对蛇的恐惧。汽车是近百年才出现的新事物,而人类的进化经历了上万年,因此,我们的基因中就不存在对汽车的恐惧。所以,孩子才会在马路上无所顾忌地到处乱走。

父母们都有这样的切身体会,灯灭了,孩子会吓得哇哇哭;在家里,黑暗没什么可怕的,孩子怕;而真正应该怕的,他们却无畏无惧。比如电源插座,你叫他别去摸,他偏去。按照进化心理学的观念,原因应该是这样的:对于生活在野外的祖先来说,黑暗中经常潜伏着不可知的危险。于是,我们的祖先怕黑,基因中就保留了对黑暗的恐惧。而我们的祖先没有见过电,面对新出现的危险,基因还没有准备好,因此就不会害怕!

恐惧的意义

生物进化的法则是:存在即合理。但显然,我们对某些东西的恐惧,似乎就完全不合理。比如怕黑、怕蜘蛛、怕陌生人等等,那为什么基因要把这些不必要的恐惧传递下来呢?

这就牵涉到恐惧的意义。知所惧,知所止。人类遗传恐惧,目的不是为了吓唬自己,而是为了保护自己。安全无小事,尽管有些恐惧没有必要,但小心行得万年船。把老鼠当老虎,不会伤害到自己;把老虎当老鼠,那就很危险。

我们不妨假设,很久很久以前,有这样一个人,他无畏无惧,不知道恐惧为何物。有一次,在荒郊野外,他碰到了老虎。要知道这不是动物园,老虎没有被关起来;他也不是武松,肯定没人家的神武,有制服老虎的体魄;更要命的是,刚才也忘记喝几碗酒壮壮胆。而此时,老虎瞪着他,眼露凶光,呲牙咧嘴,情势万分危急。换了是你,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

你会眉毛上挑,眼睛睁大,张着嘴什么也不说,——这说明你受惊了。受惊就受惊,瞪大眼睛干嘛?睁大眼睛可以让你视野更加开阔,看清危险;而在危机时刻,说什么就不重要了,关键是行动。你得立即决定,是战还是逃?

逃跑?对,我也是这么想的。有多快跑多快,有多远跑多远吧,可别逞强!逞强也得看对象,面对比你更强的对手,逞强,就等于自取灭亡!

此时,我们的身体也会积极配合。血液会加快流到大块的骨骼肌肉,比如大腿,使大腿更有力量,我们可以跑得更块,面部则会由于血液的流失而发白。——俗话说:吓得脸都白了,就是这样——当然啦,如果你不想跑,准备打虎的话,血液就不去大腿了,而会流到手部;同时,心跳加快,肾上腺素激增,你处于亢奋的临战状态。——祝你成功,我先走一步!

而那个“不知道害怕为何物”的仁兄又是如何反应的呢?

有一句话用来形容他很贴切,那句话就是:

“初生牛犊不怕虎!”

他直接就把老虎当老鼠,不用喝酒壮胆,腿也不发抖。人家更牛的就是,他不但不打算逃走,而且直接向老虎走去,准备去摸一下它的屁股。——真可谓无知者无畏。

而老虎呢?它老兄会怎么反应?估计刚开始它会一愣,吃惊于该“牛犊”的反常举动,不过马上就失去了探讨其行为背后内在动机的兴趣,它实在是太兴奋了,美餐送上门,千载难逢的机会,天与不取,必受其咎,多谢哥们的无私奉献!

知道恐惧的你我,面对老虎,绝对不会含糊,而是赶快逃跑,尽管不一定逃得掉,但至少还是有一线希望,只要有希望,我们就不会放弃;而那位把老虎当老鼠的仁兄,就成了老虎的美餐。

因为恐惧,你保护了自己;因为不知道恐惧,他牺牲了自己。

由此看来,恐惧的意义非凡,它是进化的一个重要产物,告诉我们存在危险,应该马上采取行动,是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没有恐惧,你就不能回避危险,保存自己!

所以,我们有与祖先一样的恐惧:他们怕什么,我们就怕什么;他们不怕什么,我们就不怕什么。而有些恐惧变得不合时宜,只能说,人类进化得太慢,而技术发展得太快。

谁冷谁知道

事关安全方面的问题,我们都采取谨慎原则。即使再小的恐惧也是恐惧,尤其是针对孩子。但很多家长在这方面经常犯错误,因此,有必要探讨,面对孩子的恐惧,家长应该如何应对?

我们先看两段视频:

视频一:孩子怕黑

晚上,儿子与妈妈两人在家。

儿子:“妈妈,你怕不怕?”

妈妈:“我不怕。你怕不?”

儿子:“我怕。”

妈妈:“你怕什么?”

儿子:“我怕老鼠。”

妈妈:“家里没有老鼠,不怕。你看到家里有老鼠吗?”

儿子:“我怕警察叔叔。”

妈妈:“警察叔叔只抓坏人,你没做坏事,不用怕。”

儿子:“我怕坏人。”

妈妈:“门关着的,坏人进不来,不用怕。只要爸爸妈妈在家,就不怕,知道了吗?”

视频二:孩子怕打针。

医院门口。

孩子:“妈妈,我不要打针。”

妈妈:“生病了,不打针病就不会好。”

孩子:“我怕痛。”

妈妈:“你看,别的小朋友都不怕,宝宝可勇敢了,妈妈相信,宝宝也不会怕!”

大家分析一下,两段视频中,在处理孩子的恐惧方面,妈妈的做法有没有问题?有什么问题?应该怎么做?

先说视频一,妈妈的问题就是:拼命否定孩子的感受,极力证明他的害怕是没有道理的,是错的。她首先问孩子怕什么,——这个问题对几岁大的孩子来说比较难回答,他就是怕,至于怕什么,其实他也不知道。——当孩子告诉她怕老鼠的时候,妈妈就证明家里没有老鼠,不用怕;孩子又说怕警察,妈妈又证明警察不可怕,证明了半天,孩子的恐惧并没有消除,相反更怕了。孩子会想:“既然妈妈说没什么好怕的,但为什么我偏偏就怕呢?看来我必须时刻呆在妈妈身边。(或者看来我真没用,胆子太小。)”

在视频二中,妈妈首先用打针的必要性来否定孩子不愿打针的想法;接着就是鼓励,给孩子戴高帽子,“宝宝可勇敢了,不怕。”再多的高帽子也不能消除他的恐惧,他还是怕,甚至可能更怕。因为当你说孩子勇敢的时候,你就在暗示不勇敢的他是不被你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他要么压抑自己的恐惧;要么就冒着被你拒绝的风险,继续表达自己的胆怯。于是,在原来的恐惧之外,现在又多了一个不被你接纳的风险。

还有一点就是,当那位妈妈拿其他孩子的所谓勇敢来鼓励自己孩子的时候,事实上,她就是在说:孩子怕是不应该的。

恐惧仅仅是一种感受,感受没有对错之分,俗话说:谁冷谁知道,你不怕,不代表孩子不怕。当孩子表示害怕的时候,否定他的感受,无异于在引导他不接纳自己,对他的成长不利;鼓励也不能提高他的勇气。

否定和鼓励不能解决问题,那么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正确的做法是理解和接纳。

当你理解孩子的时候,你就成了他的盟友;大多数情况下,光是理解性的话语,就能给孩子足够的勇气,使他们摆脱恐惧。以视频一为例:

儿子:“妈妈,你怕不怕?”

妈妈:“哦,你感到有点怕。”(把孩子此时的感受说出来,这就是理解。)

理解孩子的感受,比任何说服的企图都更有效!

当理解不能消除孩子的恐惧时,接纳就变得非常必要了。

妈妈:“哦,你感到有点怕。”

儿子:“是的。”

妈妈:“你还小,晚上有点怕很正常,等你长大以后,你就不会怕了。”

告诉孩子,他害怕没什么,不用自责,不用羞耻,很正常。你接纳孩子,孩子就接纳自己。良好的自我形象源自对自我的完全接纳。

再分析视频二:

孩子:“妈妈,我不要打针。”

妈妈:“你怕打针。”(理解)

孩子:“我怕痛。”

妈妈:“打针是有点疼,不过一下就好,如果你忍不住想哭的话,哭一下也没有关系。”(接纳)

诚实地告诉孩子打针有点痛,让他有心理准备。如果这时你不忘鼓励他:“宝宝可勇敢了,绝对不会哭!”这种说法给他传递的信息是:哭是不能被接受的,是不勇敢的表现。这就给他造成了压力,如果他就是忍不住想哭怎么办呢?是不是就说明他不勇敢呢?所以,告诉他忍不住可以哭,哭是很正常的,你接纳孩子了,孩子就不会为自己的所谓胆小行为而感到羞怯了。

对于孩子来说,勇气来自于接纳,而不是鼓励。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大部分儿童的恐惧都是短暂的,无需任何特殊的治疗就会消失。这一年孩子怕黑,下一年怕生,再下一年比如又会怕狗。所以,不用所谓的鼓励,接纳就好!

“宝宝可懂礼貌了!”

家长都习惯去鼓励孩子,而且,绝大部分教育专家也强调,在孩子缺乏勇气的时候,也应该鼓励他。光是理解他很害怕,不敢去做,或者告诉他说,这种害怕是正常的,就能解决问题,对此很多人会深表怀疑。比如孩子不愿意与人打招呼,你对孩子说:“宝贝,跟阿姨不熟,感觉到害怕,这是很正常的”。很多人会认为这是在鼓励孩子不跟人打招呼。

首先,我们要明白,孩子害怕陌生人,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当然,这里所说的陌生人,不是指大街上与自己不相干的人,而是父母的熟人、同事、朋友甚至家族里的人,只要孩子不熟,就是陌生人。远离陌生人,就是远离可能的威胁。因此,当大人对孩子说:“来,跟阿姨问好!”有的孩子会看一眼这位阿姨,不啃声;有的干脆就拼命往后躲。这个时候,大人通常会感到很尴尬,一边把孩子往外拉,一边鼓励孩子:“来,宝贝,别怕,向阿姨问好,宝宝可懂礼貌了。”这种鼓励其实就是在暗示:他不跟这位阿姨打招呼就是不懂礼貌!但,孩子不管,还是躲着不出来,显然这种鼓励是无效的。于是大人就会自我解嘲,给孩子贴个标签:“我家孩子什么都好,就是胆子有点小。”

这是在逼孩子懂礼貌!大人更看重的是别人评价Ta有一个懂礼貌的孩子,而不是孩子懂礼貌本身,Ta更







































寻常性白癜风能治好吗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