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不易,不求转发,只求欣赏。(图文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Mr庆.
河豚
河鲀(Tetraodontidae;pufferfishes),为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俗称河豚。(注:河豚的叫法存在错误,但被广泛使用,河豚也可以指一种淡水哺乳动物。)自古以来中国食用的河豚皆生息于河中,因捕获出水时发出类似猪叫声的唧唧声而得名河"豚"。另有“气泡鱼”、“吹肚鱼”、“河豚鱼””、“气鼓鱼”(江苏、浙江)、“乖鱼,鸡泡”(广东)、“鸡抱”(广东)、“龟鱼”(广西)、“街鱼”(用闽南话读)(福建)、“蜡头”(河北)、“艇鮁鱼”等称呼。古时称“肺鱼”。
河鲀为暖温带及热带近海底层鱼类,栖息于海洋的中、下层,有少数种类进入淡水江河中,当遇到外来危险时使整个身体呈球状浮上水面,同时皮肤上的小刺竖起,借以自卫。常见的有红鳍东方鲀(Takifugurubripes)、暗纹东方鲀(T.fasciatus)、黑鳃兔鲀(Lagocephalusinermis)、凹鼻鲀(Chelonodonpatoca)、黑斑叉鼻鲀(Aronthronnigropunctatus)等
河鲀,俗称“河豚”,硬骨鱼纲鲀科鱼类的统称。河鲀体呈圆筒形,有气囊,遇到危险时会吸气膨胀,一般体长在25—35厘米!上下颌骨与牙愈合成4个大牙板,背鳍1个,无腹鳍。无鳞或有小刺。全体椭圆形,前部钝圆,尾部渐细。吻短,圆钝;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颌各具有2个板状门齿,中缝明显。唇发达,下唇两端向上弯曲在上唇的外侧。眼小,鳃孔小,为一弧形裂缝,位于胸鳍的前方,体表密生小刺。背鳍位置很后,与臀鳍相对;无腹鳍;尾鳍后端平截。体背灰褐,体侧稍带黄褐,腹面白色;体背、侧面的斑纹随种类不同而各异。种类很多,大部分生活在海中,但在淡水及海、淡水汇合处也可发现。它们在水中吹动水和空气,使泥沙飞起,然后捕食躲在沙中的生物。牙齿和颌骨很坚硬,可以咬碎极硬的贝壳。
河鲀分布范围河鲀
河鲀在我国资源极为丰富,中国沿海产54种,年产量约达~万吨,沿海一带几乎全年均可捕获。在长江、珠江则在春、夏之间出现汛期,为沿海及江河中下游的主要渔业对象之一。在我国,从辽宁至广东沿海共生活着30多种河鲀,其中的暗色东方鲀进入长江、珠江等水系的中、下游。
河鲀生活习性河鲀洄游每年3月由外海游至江河口的咸淡水区域产卵。唯有暗色东方鲀(Fuguobscurus,英文名:Obscurepuffer)一种成群溯河进入淡水,5~6月在江河中有产卵;怀卵量一般在4~5万粒间。秋季水温下降,开始降河,和其它种类一样游向深海区,12月初返回深海区越冬。当年出生的幼鱼在江河或通江的湖泊中生活,到翌年春才回到海里,在海里长大至性成熟后再复进入江河产卵。进入长江的河鲀于4~6月,在中游江段或洞庭湖、鄱阳湖中产卵。
河鲀食性河鲀的食性杂,以鱼、虾、蟹、贝壳类为食,亦食昆虫幼虫、枝角类、桡足类以及高等植物的叶片和丝状藻类。在生殖洄游期间一般很少摄食。
河鲀自卫河鲀的体型浑圆,主要依靠胸鳍推进。这样的体型
虽然可以灵活旋转,速度却不快,是个容易猎取的目标。因此,河鲀演化出了迥异于一般鱼类的自卫机制。河鲀受到威胁时,能够快速地将水或空气吸入极具弹性的胃中,在短时间内膨胀成数倍大小,吓退掠食者。棘鲀科的刺河鲀身上甚至带有刺,膨胀时全身的刺便会竖起,令掠食者难以吞食。
河鲀物种分类河鲀虫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光滑无棘,体背面灰褐色,具虫纹状白色花纹,胸斑小,其周围白色花斑状,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30厘米左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横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及体侧密布细小棘,体背深褐色,具多条细浅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中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铅点东方鲀鉴别特征:背腹面均具弱小棘,体背黄褐色,具浅色小斑点,5~6条深褐色横带,体侧下方具一条黄色纵带。全长25厘米,小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月腹刺鲀鉴别特征:全背部及腹部面具强小棘,体背褐绿色,尾鳍灰褐色或黄色,月牙形。全长达50厘米,中型种。
毒性:筋肉、皮、卵巢均有毒。
河鲀红鳍东方鲀红鳍东方鲀(Fugurubripes)隶属于鲀形目、鲀科、东方鲀属,因体形似“豚”,常在河口捕到,故江、浙一带俗称“河鲀”,北方俗称艇巴,南方称之龟鱼。红鳍东方鲀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的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沿海。我国沿海共发现有17种东方鲀分布,红鳍东方鲀是个体最大、经济价值较高的品种之一。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质高、营养丰富,素有“鱼类之王”的美称,深受广大美食家喜爱。
河鲀暗纹东方鲀暗纹东方鲀身体长椭圆形,前部钝园,渐向尾部狭小。口小,端位,横裂,上下领各具2个板状牙齿(同人的牙齿形状),唇发达,咬合力大,细裂,鳃孔小,侧位,为一弧形裂缝。眼小,可闭合,侧上位。鼻孔1对,显著。背鳍靠后,与臀鳍几乎相连。无腹鳍,尾鳍平截,后端灰褐色。侧线明显,每侧2条,分别位于背腹侧。其全身无鳞,头部、体背及腹部均披小刺,小刺为倒钩刺。体背及上侧部具灰揭色横带纹4~5条,下侧及腹部桔淡黄色至白色。胸鳍上方及背鳍基部各有一块黑斑,臀鳍黄色。体色随体长及环境水质稍有变异。
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和东海。朝鲜也有分布。
江苏南通中洋集团养殖的中洋河鲀就是暗纹东方鲀。
河鲀刺鲀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肉食性,以坚硬的珊瑚、贝类、虾、蟹等为食。为热带海藻和珊瑚礁附近生活的底层鱼类。平时,刺鲀身上的硬刺平贴在它的身上,看起来与别的鱼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当它遇敌时,它立即大口吞进海水,强大的水压使全身胀大2~3倍,倒下的硬刺也竖立起来,形成一个大刺球,让敌人无法下口。刺鲀只有肝脏有剧毒。
河鲀绿河鲀绿河鲀又叫潜水艇、金娃娃、狗头、鸡泡鱼,属于鲀科观赏鱼,可以叫做斑点-绿色-河鲀。学名Tetraodonnigroviridis。在野生环境中可以长到17厘米,但在水族箱中通常长不到那么大,市场上出售的多在5厘米左右,是热带观赏鱼中很受欢迎的鲀科观赏鱼,与河鲀属于一个品种,幼体无毒(约3厘米左右),成体有毒
河鲀黑斑叉鼻鲀黑斑叉鼻鲀(Arothronnigropunctatus),俗称狗头、污点河鲀,是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鱼类,分布于印度洋至太平洋区,西起红海、非洲东岸,东至社会群岛,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洲。
河鲀星斑叉鼻鲀又称模样河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太平洋及印度洋、西达红海西北端的苏伊士港、西南达非洲南端伊利莎白港以西的克奈斯那、往东经印度及马来半岛诸海、到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台湾岛,包括南海等海域,属于热带海洋底层鱼类。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毛里求斯。此种鱼有毒,主要生活区在珊瑚礁或岩礁的沙地上,在沙地挖凹窝栖息,单独出没,不会成群,最长可以达到厘米。
河鲀白点叉鼻鲀为鲀科叉鼻鲀属的鱼类。分布于菲律宾至太平洋中部夏威夷和社会群岛、北至日本以及西沙群岛海等,属于暖水性鱼类。其卵巢和肝脏有毒。
河鲀菲律宾叉鼻鲀又称线纹叉鼻鲀,俗名黑线气规、条纹河鲀、规仔,为辐鳍鱼纲鲀形目四齿鲀科的一种。体呈圆筒形,被覆由鳞片特化的细棘;口小。鱼体背部为淡黄或淡棕色,具8~20条深褐色纵纹;腹部乳白。尾鳍圆形。
河鲀体内毒素河鲀历史记载古代中国人对于河鲀毒性理解深刻。晋人左思《三都赋·吴都赋》便有“王鲔鯸鲐”之句,其注曰:“鯸鲐鱼
河鲀
状,如蝌蚪,大者尺余,腹下白,背上青黑,有黄纹,性有毒。”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吴人嗜河鲀鱼,有遇毒者,往往杀人,可为深戒。”《太平广记》亦云:“鯸鲐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嘉靖江阴县志》在“鱼之属”中提到:“河鲀,……凡腹、子、目、精、脊血有毒。”《丹徒县志》称:“子与眼人知去之。血藏脂内,脂至肥美,有西施乳之称,食者必不肯弃。苟治不法,则危矣。”清代名医王士雄称:“其肝、子与血尤毒。或云去此三物,洗之极净,食之无害。”
中国《水产品卫生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河鲀鱼有剧毒,不得流入市场。捕获的有毒鱼类,如河鲀鱼应拣出装箱,专门固定存放”,所以,河鲀鱼还是不吃为好。仅有少数人是拼死吃河鲀,但多数人是因不认识河鲀鱼而不小心吃了引起中毒。
河鲀化学成分河鲀的“近亲”——刺鲀
河鲀毒素是一种无色针状结晶体,属于耐酸、耐高温的动物性碱,为自然界毒性最强的非蛋白物质之一。其五千万分之一,就能在30分钟内麻醉神经,对人体的最低致死量为0.5毫克。但是这种极强的毒素,能溶入水,易溶于稀醋酸中,℃便开始炭化。在弱碱溶液里(以4%氢氧化钠处理20分钟),马上就被破坏为葡萄糖化合物而失去毒性。在℃加热4小时或℃加热3小时,或℃加热30分钟,或℃以上加热10分钟,便可使毒素完全破坏,毒性消失。
河鲀药理作用河鲀毒素有镇静、局麻、解痉等功效,能降血压、抗心律失常、缓解痉挛。作为镇痛药可取代吗啡、阿托品等;作为麻醉药品,其麻醉强度为普鲁卡因的0多倍,其效果比常用麻醉药可卡因强16万倍。它对皮肤痒、痒疹、疥疹、皮肤炎、气喘、百日咳、胃痉挛、破伤风痉挛、遗尿、阳痿等疾病,也均有显著疗效。在国际市场上1克河鲀(俗称河豚鱼)毒素价值17万美元,是黄金价格的1万倍。
另外,除鲀毒素外,利用它的皮肤提炼的止血粉,对大出血亦有特效。用鱼籽同蜈蚣烧焦研末,调麻油后可搽治疥癣虫疮;用卵或肝焙干研末,调和麻油,外涂患处能治疮疖、无名肿毒、颈淋巴结核、乳腺癌。若被刺毒鱼类刺伤,可用它的鱼血外涂患处。在医药工业上,常利用它的精巢提炼鱼精蛋白、精氨酸和鱼素;它的卵巢、血液、内脏等,可提炼河鲀毒素;肝可提制甘油;胆可提制牛磺酸;皮可制成胶片。
河鲀有毒部位河鲀毒素所在部分和季节上的变化河鲀毒素所在部位为鱼体内脏。其包括:肝脏、生殖腺、肝脏、肠胃及血液等部位,其含毒量的大小,又因不同养殖环境及季节上变化而有差别,按长江河鲀和人工养殖河鲀的实例证明,各器官毒性比较如下:卵巢→脾脏→肝脏→血筋→眼睛→鳃耙→皮→精巢→肌肉。养殖河鲀(2龄以上)其器官毒性比较与野生河鲀一致,但含毒素量较低。
河鲀的毒素主要分布于卵巢和肝脏,其次是肾脏、血液、眼睛、鳃和皮肤;而精巢和肌肉是无毒的。如果鱼死后较久,内脏毒素溶入体液中便能逐渐渗入肌肉内。其毒素的毒量多少,常因季节的不同而有变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6~7月产卵后,卵巢退化,毒性减弱。肝脏也以春季产卵期毒性最强。所以,每当春末夏初鲜食河鲀鱼时,应特别谨慎,必须选择鲜活鱼体,严格去除内脏,以免中毒。
生殖腺
就是卵巢及精巢。卵巢含剧毒,为河鲀含毒量最大的强毒部分之一。精巢是微毒或无毒;卵巢与精巢为长圆形,位于腹腔后部,肛门附近。二者在生殖时期,易于辨别,睾丸为乳白色,卵巢为浅黄色;横断切面,精巢呈白乳糜状,而卵巢则呈颗粒状;但秋后因生殖期已过,卵巢与精巢皆呈萎缩,二者间较难辨别。
肝脏
为一较大纵长的器官,位于腹腔的右侧,上接膨大的胃部,下部尖端达肛门附近,呈灰褐色,内侧具有一绿色的胆囊。肝脏为河鲀剧毒部分,食河鲀时宜特别注意在食前务必剖除干净,人工养殖的可以通过油煎后食用。
皮肤和血液
皮肤含毒量因河鲀种类而异,河鲀皮肤含毒量甚微或无毒。血液特别是两块所谓脊血块即脾脏含有剧毒。
肠胃
胃部甚大,能吸入水或空气,使其膨大,胃之下为肠,肠在腹腔内作二回折即达肛门,胃和肠也有毒,但毒性比卵巢及肝脏小得多。
肌肉
肌肉可视为无毒,所以只要挖去河鲀的内脏,再剥去皮,洗得干净,是不会有毒的。但河鲀死后较久,内脏的毒素溶在体液中,时间一久,可以渗入肌肉,不可不防。特别是制作鱼片(鱼生),用2%~5%碱液浸洗,更加安全。
河鲀的卵巢和肝脏为河鲀内脏中第二大剧毒脏器,其含毒量的多少,常随季节上的变化而有差异,每年2~5月为卵巢发育期,毒性较强,到6~7月后,产卵期已过,卵巢萎缩,毒性亦减弱。肝脏和卵巢相同,普遍亦为春季毒性较强。此外,不同种类,其含毒量也不一致,而且即使同一种,有时含毒也不一致,一般雌的比雄的毒性强。
我们曾做过暗纹东方豚的毒性研究,取3龄(2冬龄)性成熟暗纹东方豚的卵巢、肌肉、精巢、肝脏,对小鼠进行毒性试验。若按毒力0鼠单位(即MU)即相当于有毒的河鲀脏器1g能使小白鼠1kg致死来推算,卵巢、肌肉、精巢的毒力分别小于:6.6MU、4.5MU、8.1MU。0.克河鲀毒素足以使2斤重的小狗死亡,人食用后一旦中毒,毒性发作很快,且一般无法抢救。
河鲀鱼浑身是宝,就是河鲀毒素,在医疗临床上也具有广泛用途,可制成戒毒剂、麻醉剂、镇静剂等,还可用于癌症的介入治疗。
河鲀临床症状潜伏期为0.5~3小时,先出现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继而出现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口唇、舌尖、肢端及全身麻木、肢体无力。眼睑不垂、共济失调、声嘶,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心律失常及传导阻滞、昏迷;最后出现呼吸和循环衰竭,河鲀毒素在人体内解毒和排泄较快,若8小时后未死亡者多能恢复。
河鲀中毒诊断进食河鲀者出现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症状应考虑河鲀中毒,毒素鉴定:取尿液5毫升,注入雄蟾蜍腹腔内,0.5小时出现中毒症状为阳性。
河鲀中毒治疗有人报道,早期立即使用L-半胱氨酸静注可迅速解毒,呼吸肌麻痹用人工呼吸器及气管切开;肌肉麻痹,成人肌注士的宁2~3ml/次,小儿酌减,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并可使用B族维生素。
河鲀食用方法近日,农业部办公厅和国家食品药品监
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了《关于有条件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加工经营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意味着自年起不得流入市场的河鲀(俗称河豚)可以有条件“合法化”食用了。这条“解禁令”的出台之路并不轻松,参与起草人表示等了15年。北京青年报记者昨日走访了一家营业4年的河豚餐厅,“合法”后该餐厅的客流量成两三倍增长。[1]
河鲀品种许可《通知》中指出,先行有条件地放开养殖红鳍东方鲀和养殖暗纹东方鲀两个品种产品的加工经营。参与起草该通知的中国渔业协会介绍说,我国沿海常见的河鲀有40余种,这两个品种是人工养殖时间最长、控毒养殖技术和出口内销市场最为成熟的两个品种。农业部自从年就成立了“河豚鱼安全利用协作组”开展研究,结果表明,养殖河鲀的毒性含量明显降低,且经过无毒加工处理,可安全食用。试点工作成熟后,再考虑逐步放开其他养殖河鲀品种,或放宽产品上市条件。
养殖的河鲀应当经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后方可销售,也就是说,生鲜河豚不能直接进入消费者手中,必须经由加工企业进行加工。由于河鲀产品可能含有毒性的特殊原因,为了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要对加工企业实施备案制度。其考核备案的条件十分严格:须自有农业部备案的养殖河鲀鱼源基地;须有河鲀加工生产设备和技术人员,具备专业分辨河鲀品种的能力,熟练掌握河鲀安全加工技术;还要建立完善的产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制度和卫生管理制度。因此,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养殖河鲀、加工河鲀的,必须通过由中国渔业协会和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组织的专家考核后,并在农业部进行备案公示,才能获得生产经营许可。[1]
河鲀追溯制度加工企业的河鲀应来源于经农业部备案的河鲀鱼源基地。中国渔业协会于近日开展了年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备案工作,共有大连天正等12家单位的16个养殖河鲀鱼源基地符合要求。预计本月底,首批16个养殖河鲀鱼源基地出产的河鲀鱼将正式拥有加工后在市场上流通的资质。
《通知》也明确指出,未经加工的河鲀整鱼,禁止加工经营所有品种的野生河鲀。为减少上述风险,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要求,建立产品全程可追溯制度,通过
比目鱼
学名Pleuronectiformes;heterosomata命名者(TemminckSchlegel,)
中文俗名比目鱼
英文俗名flounder
比目鱼营养价值肉质细嫩而洁白,味鲜美而肥腴,补虚益气,但不宜多食,有动气作用。
鲽[比目鱼,凸眼鱼]的营养成分列表
(每克中含)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成分名称
含量
可食部
72
水分(克)
74.6
能量(千卡)
能量(千焦)
蛋白质(克)
21.1
脂肪(克)
2.3
碳水化合物(克)
0.5
膳食纤维(克)
0
胆固醇(毫克)
73
灰份(克)
1.5
维生素A(毫克)
胡萝卜素(毫克)
0
视黄醇(毫克)
硫胺素(微克)
0.03
核黄素(毫克)
0.04
尼克酸(毫克)
1.5
维生素C(毫克)
0
维生素E(T)(毫克)
2.35
a-E
0.69
(β-γ)-E
1.66
δ-E
0
钙(毫克)
磷(毫克)
钾(毫克)
钠(毫克)
.4
镁(毫克)
32
铁(毫克)
0.4
锌(毫克)
0.92
硒(微克)
29.45
铜(毫克)
0.06
锰(毫克)
0.11
碘(毫克)
0
异亮氨酸
亮氨酸
赖氨酸
含硫氨基酸(T)
蛋氨酸
胱氨酸
0
芳香族氨基酸(T)
苯丙氨酸
酪氨酸
苏氨酸
色氨酸
缬氨酸
精氨酸
组氨酸
丙氨酸
天冬氨酸
谷氨酸
甘氨酸
脯氨酸
丝氨酸
比目鱼药性功效在药性功效方面,比目鱼具有祛风湿、活血通络等功效。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吸收,有助于降低血中胆固醇,增强体质。[2]
比目鱼进化过程比目鱼
比目鱼
鱼类学家告诉我们,比目鱼这种奇异形状并不是与生俱来的。刚孵化出来的小比目鱼的眼睛也是生在两边的,在它长到大约3厘米长的时候,眼睛就开始“搬家”,一侧的眼睛向头的上方移动,渐渐地越过头的上缘移到另一侧,直到接近另一只眼睛时才停止。比目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在水中游动时不像其它鱼类那样脊背向上,而是有眼睛的一侧向上,侧着身子游泳。它常常平卧在海底,在身体上覆盖上一层砂子,只露出两只眼睛以等待猎物、躲避捕食。这样一来,两只眼睛在一侧的优势就显示出来了,当然这也是动物进化与自然选择的结果。
比目鱼象征由于比目鱼的两只眼睛长在一边。所以在游动的时候需要两条同类别的鱼来辨别方向。一般比目鱼都有着成双成对的含义。后以喻形影不离,或泛指情侣,所以比目鱼又被人们看作爱情的象征。
比目鱼部分资料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约种卵圆形扁平鱼类的统称,有眼的一侧(静止时的上面)有颜色。鲽科(Pleuronectidae)种,一般两眼位于右侧。鮃科(Bothidae)约种,两眼均在身体左侧。其他主要科有鳎科(Soleidae)和舌鳎科(Cynoglossidae)。比目鱼的体型各异,小型种仅长约10公分(4吋),而最大的大西洋大比目鱼(Hippoglossushippoglossus)可长达2公尺(7呎),重公斤(磅)。许多种类如大比目鱼和大菱鮃,全是名贵的食用鱼。
比目鱼(flatfish)---“变色龙”,是两只眼睛长在一边的奇鱼,被认为需两鱼并肩而行,
故名比目鱼。它是海水鱼中的一大类,包括有鲆科、鲽科、鳎科的鱼类。鲆科中常见的有“牙鲆”、“斑鲆”、“花鲆”;鲽科中常见的有“高眼鲽”、“石鲽”、“木叶鲽”、“油鲽”;鳎科中常见的有“舌鳎”。有3亚目9科约属种。中国产3亚目8科50属种。均为底层海鱼类,其分布与环境,如海流、水和水温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如沿赤道诸大洋西侧暖流广,种类特多;黄、渤海沿岸寒流强且有黄海冷水团,冷温性种类较多;西太平洋南海等未受冰川期的强烈影响,种类也很多。
比目鱼古时记载其实古人对比目鱼的认识是有误的。《尔雅·释地》中说:“东方有比目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吴都赋》中又说:“双则比目,片则王余。”(注曰:“比
比目鱼
目鱼,东海所出。王余鱼,其身半也。俗云:越王鲙鱼未尽,因而以其半弃于水中为鱼,遂无其一面,故曰王余也。”)古人之所以称其为“比目鱼”就是因其“状如牛脾,鳞细,紫黑色,一眼,两片相合乃得行,故称比目鱼。”前面已经说了,比目鱼确实是一侧有眼,一侧无眼的怪鱼,但并非只有一只眼,而是两只眼贴近在一边,说它“两片相合乃得行”更是大错特错了,两条鱼怎么能够合拢到一起呢?不同类的比目鱼的眼睛位置也不相同,鲆科的两眼长在左侧,鲽科和鳎科的两眼却长在右侧。
在我国古代,比目鱼是象征忠贞爱情的奇鱼,古人留下了许多吟颂比目鱼的佳句:“凤凰双栖鱼比目”、“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等等,清代著名戏剧家李渔曾著有一部描写才子佳人爱情故事的剧本,其名就叫《比目鱼》。
(其二)作者:薛师石邻家船上小姑儿。相问如何是别离。双坠髻,一湾眉。爱看红鳞比目鱼。
(赠何藻)作者:石孝友新荷小小。比目鱼儿翻翠藻。小小新荷。点破清光景趣多。青青半卷。一寸芳心浑未展。待得圆时。罩定鸳鸯一对儿。
海曲沾恩泽,还生比目鱼。轩辕承化日,群凤戏池台。
芳沼徒游比目鱼,幽径还生拔心草。
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西方有比肩兽焉,与邛邛岠虚比,为邛邛岠虚,啮甘草,即有难,邛邛岠虚负而走,其名谓之蹷;北方有比肩民焉,迭食而迭望;中有枳首蛇焉。
比目鱼神话故事比目鱼
鱼国里没有秩序,鱼们早已不满意了。没有一条鱼关怀别的鱼,它们左右游泳,想怎样就怎样,有些鱼想聚在一起,它从中间闯过去,或者挡住它们的路,力气大的鱼用尾巴打击力气小的鱼,要它游开,或者把它打伤。它们说:“如果我们有个鱼王,在我们这里执行法律,那就好了。”于是大家商量。选那个在潮水里游得最快,能够帮助弱者的鱼来做鱼王。它们在岸边排队,鲸鱼用尾巴做一个记号,大家看到信号一起用力游。鲸鱼像箭一样地去了,同它一起的有青鱼、海底鱼、鲈鱼、鲤鱼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鱼。比目鱼也跟在一起游着,希望达到目的。
黄龙玉比目鱼图案
忽然有鱼叫唤道:“青鱼上了前!青鱼上了前!”那扁平的、猜忌的比目鱼落在后面很远,急躁地喊道:“谁在前面?谁在前面?”回答是:“青鱼,青鱼。”那妒忌的叫道:“是赤条条的青鱼吗?是赤条条的青鱼吗?”从此,比目鱼就受到惩罚,口是歪的。
比目鱼食用方法菜谱名称:红烧比目鱼的做法
食材:比目鱼
调料:酱油、糖、姜、鸡精、葱、精制油
做法:
1.处理干净鱼后晾干(或擦干),切成5CM宽的鱼段
2.鱼段放入用姜暴过的油中煎成微黄
3.倒出多余的油,倒入适量酱油、放入糖中火煮5分钟入味
4.最后放点鸡精翻一下、撒上葱花装盆即可
另一做法:
红烧比目鱼
1.将比目鱼(新鲜没有去皮的)买后去皮,除内脏,冲水洗净切块等待。
2.热锅冷油中投入碎蒜苗和姜丝(偏好辣的可以加些辣椒丁)爆半分钟左右。
3.投入比目鱼边爆炒边下醋少许滴去其腥气(不能放太多,否则会有酸味),再下黄酒小半瓶盖吊其香味,爆炒两分钟后用一点点沸水兑老抽倒入,调至最小火焖三分钟左右再揭开,边加入盐及味精边翻炒起锅即可。
比目鱼肉还算细嫩幼滑,味道也算鲜美。借用卢照邻在《长安古意》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这道菜名不妨也整个噱头叫愿做鸳鸯不羡仙。总比霸王别姬(王八炖土鸡)的名字强些。呵呵~
日本比目鱼做法
菜谱名称:炸比目鱼的做法
原料:鲜比目鱼0克,鸡蛋克,面粉克。
调料:食油克,雪利酒50克,白醋、精盐、胡椒粉各适量。
烹饪方法:将比目鱼除肠杂洗净去头尾,切成克一块,撒上精盐、白醋、胡椒粉、雪利酒腌制约15分钟,沾上一层面粉,再沾上一层鸡蛋液,备用。把锅烧热后倒入食油,待油温5成时,逐块放入鱼块炸至金黄香熟,即可食用。特点:香嫩味鲜
菜谱名称:日本料理做法之削比目鱼
削比目鱼:比目鱼(2kg)1/4条,萝卜10cm,青紫苏4块,海苔3cm块,嫩叶10g,酱油适量。制作方法:
1.将比目鱼三块去骨,剥皮。
2.按图案所示切成5mm厚的鱼片。
3.将萝卜切片。
4.将海苔浸水一晚,煮后浸冷水,捞出切成适当大小。
5.萝卜片盛盘,将鱼片盛在铺有青紫苏的盘上,海苔与嫩叶、裙带菜为配菜,添酱油佐味。
菜谱名称:四喜鱼卷的做法
比目鱼克。猪肥瘦肉30克、黄蛋糕末20克、水发冬菇末20克、火腿末15克、青菜末15克。精盐5克、绍酒15克、葱末15克、胡椒面3克、淀粉50克、芝麻油10克、清汤克、熟鸡油5克。将比目鱼肉洗净少劈成八条长10厘米、宽2.6厘米、厚0.5厘米的条。再由两端向里劈至中间(中间连接),撤上精盐、绍酒、肮渍入味。猪肉剁成细泥,加葱末、胡椒面、精盐、绍酒、鸡蛋、湿淀粉、芝麻油搅匀。搅好的馅分别卷在鱼肉片内(每条鱼片卷四个卷)。在四个小鱼卷内分别按上蛋糕末、冬菇末、火腿末、青菜末、然后放蒸笼内蒸熟取出,整齐地摆在盘内。锅内加清汤、精盐、绍酒、烧沸后撇去浮沫,勾流漓芡浇在鱼卷上,淋上熟鸡油即成。色泽艳丽,肉质细嫩,口味鲜香,造型美观。
菜谱名称:比目鱼香菇卷
材料:比目鱼肉、水发香菇、黄油汁
做法:
1.将鱼肉放在平底锅上煎至两面金黄,取出放在盘子中间。
2.将香菇的根茎部用煎熟的鱼片卷起来,将香菇的头部放在上面。
3:用胡萝卜条、黄瓜条等装饰盘子,上面撒上一些黄油汁即可。
菜谱名称:煎烤比目鱼
原料:比目鱼1条(约克),胡椒粉5克,黄油10克,面粉1汤匙,色拉油1汤匙,精盐5克,配莱:炸土豆条克
制作: 1.将鱼去鳞除鳃、去内脏,并小心地将边缘的粘液去除干净。然后,用刀在鱼身两侧剞十字花刀,撒人胡椒粉和盐,腌渍30分钟后,再将鱼两面均匀地沾上干面粉。2.烤锅放人鱼和色拉油,先用强波火力煎3分钟,翻面再用强波火力煎2分钟,趁热锅熔化黄油,涂满鱼身,放入温度达℃的烤箱中烤8分钟,取出装盘,盘边放上炸土豆条即可。
酱烧比目鱼
用料
比目鱼
香菜段儿
盐
老抽
生抽
葱
姜
醋
料酒
白糖
酱烧比目鱼的做法
1.将鱼清洗干净,表面均匀的抹上盐,30分钟
2.准备葱段,姜片
3.锅中多放点儿油,油热后放入鱼。两边都煎一下,一面大概两分钟
4.等表皮硬了以后加入热水,稍微没过鱼身。加入老抽,料酒,醋,葱,姜,白糖。此时开小火
5.等水变少后不时的用勺子把汤汁浇到鱼身上,这样更入味
6.最后,洒上香菜段儿,大火收汁装盘即可
比目鱼适宜人群比目鱼是名贵的海产,生产于沿海各地温带水域,以秦皇岛和北戴河所产为好。比目鱼的外形与其他鱼类不同,它的两只眼睛在同一边,平时侧卧着,朝上的一面有眼睛有颜色,朝下的一面无眼睛无颜色,并且朝上一面的颜色能随着环境的颜色而变化。比目鱼富含蛋白质、维生素A、维生素D、钙、磷、钾等营养成分,尤其维生素B6的含量颇丰,而脂肪含量较少,另外,比目鱼还富含大脑的主要组成成分DHA,经常食用可增强智力。比目鱼药性功效比目鱼具有祛凤湿、活血通络等功效。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易被人体吸收,有助降低血中胆固醇,增强体质。比目鱼宜食老少皆宜,每次80~克。比目鱼忌食患癌症、痛风、肥胖、有痰火、血小板减少、血友病、维生素E缺少、肝硬化等病症者不宜食用。此外,烹调时不宜加入过多食用油。
比目鱼最大比目鱼据经营钓鱼旅游的某公司称,年7月,德国人马可(MarcoLiebenow)在挪威附近海域钓鱼时,捕获了一条重达磅(约合公斤)的大比目鱼。这很可能创下了新的世界纪录。
马可描述钓这条鱼的感觉就像是把一艘潜水艇拉上来,因为它的体型实在是太大了。经过了90分钟时间,他和另外三人终于将这条大鱼拖了上来。这条大比目鱼的长度达到了8.6英尺(约合2.6米),无法装到船上,最后他们把鱼拖在船边带回了港口。
这或许是目前捕获到的最大的大比目鱼。根据国际钓鱼协会的记录,之前在年的阿拉斯加曾钓上过磅(约合公斤)的大比目鱼;4年,在挪威也捕获到了重磅(约合公斤)的大比目鱼。媒体报道称,马可已经与国际钓鱼协会取得联系,当仍在等待该协会的回复。
马可并不是第一个在挪威附近钓到巨型大比目鱼的人。年3月份,另一位德国人曾花了4小时时间钓上来一条磅重的鱼。
鲷鱼
鲷鱼,真鲷,鲷科,真雕属又叫加吉鱼、班加吉、加真鲷、铜盆鱼。加吉鱼属于鱼纲,鲷(SeaBream)科。体高侧扁,长五十厘米以上,体呈银红色,有淡蓝色的斑点,尾鳍后绿黑色,头大、口小,上下颌牙前部圆锥形,后部臼齿状,体被栉鳞,背鳍和臀鳍具硬棘。中国沿海均产,但以辽宁大东沟,河北秦皇岛,山东烟台、龙口、青岛为主要产区。
海鱼。又称红加吉、红立、赤板、赤鲫鱼等。鲷鱼体椭圆形,头大口小,背鳍连续,中间无缺刻,臀鳍与背鳍条条相对,尾鳍叉形,体淡红色,背部散布一些蓝色小斑点,尾鳍边缘为黑
色,腹部银白色。鲷鱼属近海底层鱼类,分布于我国各海区,黄海、渤海产量较大。鲷鱼以其全身红色而十分艳丽,肉质细嫩而味道鲜美,居海鱼之冠。但是近年来因忽视自然环境保护,海水污染,加之滥捕幼鱼,鲷鱼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近岸已很难钓到。鲷鱼栖息在沙砾海底,每年3—4月生殖期作生殖回游,从黄海长途跋涉来到渤海的莱州湾三山岛、西山沙旺一带海区产卵,繁殖下一代。鲷鱼喜欢在水深30—米的岩礁地带生活,食性很广。鲷鱼摄取食物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常先围着饵食转几圈,察看动静,然后用头碰碰饵食,再试探咬吃。如果稍感不适,立即吐出,从吃饵谨慎狡猾这一点来说,可以胜过淡水鱼中的鲤鱼。垂钓鲷鱼的诱饵大多是糠虾、鳞虾、毛虾类等体型很小的虾类,或脱壳肌蛤、日本鸭嘴蛤、蛤仔等数量多并取之方便的双壳类。撒诱饵应当注意,每次撒饵不宜多,否则鲷饮餐一顿就不再光顾钓饵。鲷鱼的钓饵用活饵或生肉饵均可,活虾、活鱼、活沙蚕、虾肉、头足类肉等都是良好的钓饵。鲷鱼为深水底层海鱼,非乘船垂钓不可。鲷鱼生性谨慎,除在潮流较湍急的钓点,挂活饵可露钩尖外,其它生肉味钓饵装钩时不可露钩尖。钓取鲷的钓技特点是:鱼咬钩后,提竿宜迟不宜早,待竿梢较大幅度被拉弯后,抬腕收线而上鱼。
鲷鱼鲷鱼分类这些欧洲的鲷科鱼类主要都是底食泥鱼。鲷鱼广泛地分布于止水、运河及流速缓慢的深河中,软口鱼偏好流速较快的河川中游,文鳊则栖息于大而流速缓慢的河川中下游。其中分布最广泛且最受钓鱼者欢迎的是青铜鲷。
鲷鱼青铜鲷青铜鲷或一般鲷是非常受欢迎的钓猎鱼种,它的头无鳞,身体扁平,色深,并覆盖有细鳞,身上通常有一层黏液。身体的主色为金褐色,胸鳍及腹鳍有红边。一般成鱼重量在1.8-3.2千克之间,罕见的鱼最大可达9千克。
鲷鱼多瑙河鲷多瑙河鲷又称白眼鲷,为体型小的银色白鱼,重量仅约克,有钝的吻及长臀鳍,出产于多瑙河流域,及注入黑海、里海及咸海的河流中。
鲷鱼爱尔兰鲷爱尔兰善浓河系出产的鲷鱼体积一般较大,许多产于此处的青铜鲷身体有罕见的两条纹,重量可超过4.54千克。
鲷鱼软口鱼身体细长的银色软口鱼有淡红色的鳍、稍小的头及相当突出的吻,以藻类及硅藻类为食,这些藻类是软口鱼用它硬如角的下唇由岩石及石头上刮下来的。它最重约可达1.8千克。
鲷鱼文鳊一年之中大部分的时间,文鳊身体两侧为银色,背为蓝灰色,但在繁殖期(初夏)雄鱼背部颜色变得非常深,腹部则呈橘红色。文鳊的主食包括蚯蚓、软体动物及甲壳动物,体重在-0克之间。
鲷鱼银鲷银鲷又名白鲷,身体细长,两侧为灿烂的
银白色,这些特征有助于将它与青铜鲷区别出来,其习性及食性与青铜鲷相同,但体型小得多,通常最重仅约克。银鲷,属于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是一种广温广盐性鱼类。具有适应性强、易繁殖、生长快、产量高的特点。该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美味可口,没有泥味,好养、好吃、好看、好钓、好捕、集观赏、游钓、食用于一体,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食用价值。
⒈ 形态特征:与奥尼罗非鱼相似,体表白色,略带粉红,,胸鳍、臀鳍、尾鳍均为粉红色,苗种阶段体表为粉红色,随着鱼体长大,体表逐渐变白,鱼体重增到0.2公斤后,体色全部变白。
⒉ 生活习性:银鲷为中上层鱼类,适应生长水温在18—36C之间,最佳的生长水温为24—32C,最低的生存水温为12—15C,当水温降到15C时,鱼类开始停止摄食且少动或不动,潜入水体中下层,当水温降至12C时,鱼类开始死亡。银鲷能耐低氧,不怕肥水,适宜pH值为7—8。银鲷喜集群,杂食性,鱼苗阶段以浮游生物为食,鱼种及成鱼阶段以各种麸皮、糠饼、青草和人工配合饲料为食,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要求为25%—33%。该鱼性成熟早,繁殖季节在每年的4—10月份,生长速度快,一般当年繁殖的鱼苗,经过4—5个月的养殖,每尾体重可长至0.5公斤。该鱼抗病能力强,尚未发现有任何病害,另外,该鱼容易捕捞,起捕率达90%以上。
鲷鱼分布地区青铜鲷:由爱尔兰东到大部分的北、中、南欧,再到乌拉山区,并进入中亚部分地区。
银鲷:由英格兰东部到里海,斯堪的纳维亚北部、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除外。
多瑙河鲷:多瑙河及伏尔加河流域。
文鳊:由波罗的海到北欧、中欧及东欧。
鲷鱼鲷鱼注意软口鱼及文鳊为底食鱼类,故可使用浮标钓组以使饵恰好离底。
钓鲷鱼时,无论为浮标钓或投底直感钓,应经常撒大量诱饵,因为它们若不能立即得到食物,便不会长时间停在这个水域中,诱饵可使用含有大麻种子、蛆及蛆蛹或蚯蚓的大块面包。钓具
钓软口鱼及文鳊时,可用3.7米-4米有软高竿先的浮钓竿、定轴式卷线器、克母线,及16-20号钓钩。用浮标钓钓鲷鱼时,使用4-4.3米的软调浮标竿、定轴式卷线器、3.2-4.1千克母线,及10-14号钓钩。用投底直感钓钓鲷鱼时,试用有插入式颤动竿先的钓竿、定轴式卷线器、1.8-2.7千克母线,及6-12号钓钩。钓饵可试用小片的面包屑钓软口鱼;用煮过的大麦、蛆、蚯蚓碎片及面包屑钓文鳊。钓鲷鱼时,面包屑、蛆、蛆蛹、蚯蚓及谷类都是有效的浮标钓饵,裹在面糊中的蛆或蚯蚓则是优良的投底直感钓钓饵。
鲷鱼营养价值加吉鱼营养丰富,富含蛋白质、钙、钾、硒等营养元素,为人体补充丰富蛋白质及矿物质[2]。
中医认为,加吉鱼具有补胃养脾、祛风、运食的功效。
鲷鱼适用人群一般人群都可食用,尤适于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产后气血虚弱者食用。
用法用量
加吉鱼是一种上等食用鱼类,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可红烧、干烧、炖、烧、清蒸、酱汁等;
头部胶质含量丰富,含有大量脂肪,煨汤味道最佳。
鲷鱼其他相关加吉鱼分红加吉和黑加吉两种,红加吉的学名叫真鲷,黑加吉即黑鲷。有关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来到登州(山东蓬莱)。一天,他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现今的长山岛),在海岛上品尝了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之后,便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群臣不敢胡说,于是作揖答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择吉日渡海,品尝鲜鱼又为吉日增添光彩,为此赐名“加吉鱼”
鲷鱼一夫多妻鲷鱼实行了“一夫多妻制”。它们一般以一二十条组成一个大家庭,由一个雄鱼为“一家之主”,其余的都是它的妻子。如果雄鱼死了,雌鱼就会显得六神无主,慌乱不堪。但没过多久,便有一条最强壮的雌鱼会变成雄鱼,充当新“丈夫”。一条雄鲷鱼死了,“妻子”们悲伤地在它的周围游动着。游着游着,其中一条体魄健壮的“妻子”由雌性变成了雄性,充当“一家之主”,带领众“妻子”开始了新的生活。
鲷鱼由雌变雄为什么鲷鱼会由雌变雄呢?原来,雄鲷鱼身上长着鲜艳的色彩,这种色彩在水下发出特殊的信号。雌鱼对这种色彩十分敏感,一旦雄鱼的光色消失,身体最强壮的雌鱼神经系统首先受到影响,随即在它的体内分泌出大量的雄性激素,使卵巢消失,精巢长成,鳍也跟着变大了,就变成了一条雄鱼。
鲷鱼加吉鱼来历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即帝位后,曾经八次巡幸东莱郡,历时二十三年。有一次,从长岛返回陆地时,汉武帝站在船头兴致勃勃地观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忽然一条金红色的大鱼蹦到了船上。鱼为吉祥之物,汉武帝非常高兴,立刻让随员拣来观赏,并询问此为何鱼?大家面面相盱,无人能说出此鱼的名称来历。当时正好太中大夫东方朔亦在船上,汉武帝下令急招东方朔。东方朔急急忙忙来到跟前,仔细一瞧,这鱼他也不认识。这一下全船的人可傻眼了,汉武帝也面露不悦之色。东方朔不愧为见多识广、机智过人的大学问家,眼睛一眨,高声说道:“此鱼谓之加吉鱼!”众人非常诧异,齐声高喊:“愿闻其详!”东方朔笑迷迷地说:“今天是皇上的生日,此为一吉;此鱼自动现身,寓意丰年有余,又为一吉;两吉相加谓之加吉,那么此鱼就该叫加吉鱼。”大家听后齐声叫好,汉武帝也捻须称是。从此以后,真鲷鱼又叫“加吉鱼”。
鲷鱼寄生虫贝蒂是一种寄生虫,雌雄异体,大者为雌,身内寄存雄体,其外形与科幻电影中的外星人无异。曾有被食用的记录,据悉“味美过鲷鱼”。对海产养殖业有巨大影响。贝蒂首先通过腮进入真鲷幼仔口内,而后占据舌头位置,靠吸食血液生长。年3月媒体报道,贝蒂寄生虫在地中海被发现,它们寄生在海鲷口内,吞噬掉宿主的舌头,而后取而代之。
年3月12日上海市民购买鲷鱼,在鲷鱼口中发现疑似外星寄生虫贝蒂的虫子。这条鲷鱼比巴掌大不了多少,口中含着的这个异物跟大拇指一般大。这个昆虫通体白色,已经死亡。仔细查看鱼嘴,发现鱼的舌头已被咬掉大半,而虫子正好取代了舌头的位置。有关专家表示,虽然外表类似外星寄生虫,但是毕竟没有详细数据资料,不能确定是否外星寄生虫。外星寄生虫本身煮熟后可以食用,此鲷鱼去掉虫子以后煮熟食用不影响健康
北极贝
库页岛马珂蛤(学名:Pseudocardiumsachalinense),又名北寄贝、北极贝、姥贝。马珂蛤科的一种贝,是日本和附近国家重要的食用贝类之一,福岛县相马市的代表性产物,亦被列为北海道苫小牧市的市贝。作为水产物时常被称为北寄贝(ホッキガイ)。此名称源自北海道方言阿伊努语的“ポキセイ”。
北寄贝是源自北大西洋冰冷深海的一种贝类,在五十到六十米深海底缓慢生长,耗时十二年,因而形成天然独特的鲜甜味道。
国内商家喜欢去壳而留下其鲜红的足部,以“北极贝”为商品名销售,并宣传其产自北大西洋冰冷海域的自然环境。北极贝具有色泽明亮(红、桔、白),味道鲜美,肉质爽脆等特点,且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DHA),是海鲜中的极品。北极贝是在捕捉45分钟后即在捕捞船上加工烫熟并急冻,因此只需经自然解冻即可食用,安全卫生方便。用北极贝可制作刺身、寿司、色拉、火锅等多种菜式,炒、蒸、扒、焖、炖皆可。也可放在沙拉、寿司、意大利粉、开胃食品和其他一些新鲜的原料中食用。北极贝脂肪低,味道美,营养价值高,富含铁质,并含有可抑制胆固醇的OMEGA3和STERESTEROL。自年来北极贝已被众多京城餐馆、酒楼选用;今后,它还将走进超市,成为让普通百姓亦能品尝到的纯天然的美味。
贝壳对于北极贝人们逐渐认识到,将以往作为产业废弃物处理的牡蛎、扇贝、北极贝等贝壳在接近0度的高温下进行焙烧后,可对0-等大肠菌和黄色葡萄菌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另外,对从蔬菜类中清除被称之为环境激素的邻苯二甲酸酯的效果也非常明显。其中,抗菌性较高的当属北极贝贝壳。
营养价值据传北极贝对人体有着良好的保健功效,有滋阴平阳、养胃健脾等作用,是上等的很好的食品和药材。它肉质肥美,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脂肪含量低,但富含铁质和抑制胆固醇的OMEGA3。
北极贝肉每克含:
蛋白质14.8克
钙毫克
铁27.5毫克
锌6.88毫克
磷毫克
维生素A微克
胡萝卜素2.9微克
硒20.22微克
此外,北极贝还含很多其他营养物质,总能量可达26.35兆焦/公斤。
注意事项不能与寒凉食物同食
北极贝本性寒凉,最好在食用时避免与一些寒凉的食物共同食用,比如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饭后也不应该马上饮用一些像汽水、冰水、雪糕这样的冰镇饮品,还要注意少吃或者不吃西瓜、梨等性寒水果,以免导致身体不适。 不能与啤酒、红葡萄酒同食 食用北极贝饮用大量啤酒,会产生过多的尿酸,从而引发痛风。尿酸过多,会沉积在关节或软组织中,从而引起关节和软组织发炎。 皮肤病患者禁食
兰花蚌
兰花蚌是种双壳贝类,原产于加拿大纽芬兰以北的冰冷海域,因其外型展开后如一朵兰花而得名。兰花蚌是野生海蚌,所以带有海洋的鲜甜。
兰花蚌兰花蚌
兰花蚌是什么?
北极贝跟兰花蚌有什么不同?
兰花蚌与北极贝都是同一种贝,只是部位不同。一般来说,北寄贝煮熟后呈现的是漂亮的玫瑰红(另有橘色及黄色两种),而兰花蚌的颜色比较偏橘红色。
兰花蚌与北极贝在料理上的运用
由于兰花蚌比北极贝来得小,一般料理都需要加配菜快炒,爽脆绝伦的兰花蚌可以做沙拉,刺身,味道鲜甜新鲜到可以吃到海水的味道.
兰花蚌色泽讨喜、口感佳,可搭配多种菜色料理,适合快炒、汤涮、川烫等做法。
口味:香难度:配菜(中级)时间:30-45分钟分类:大众菜、家常菜;老少皆宜主料:兰花蚌公克
九层塔20公克
麻油2大匙
姜片4片
辣椒1条
葱1/2支
蒜头6粒
高汤1杯
海鲜用三杯酱汁2茶匙
1.兰花蚌氽烫后放入冷水,捞起、沥干;辣椒、葱切段,备用。2.另热一锅,加入麻油,放入姜片,至姜片成卷曲状,放入作法1的辣椒段、葱段、蒜头爆香。
3.加入海鲜用三杯酱、高汤和作法1的兰花蚌,以大火拌炒均匀至收汁。
4.加入九层塔,一起拌炒即可。
食疗价值兰花蚌是种双壳贝类,性寒,寒与凉在性质上是一致的,但程度有所不同。寒性食物有助于清火、解毒,可用来辅助治疗火热病证。凡是面红目赤、狂躁妄动、神昏谵语、颈项强直、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口干渴、喜冷饮、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燥、脉数的等实火病症,可以之为原料烹制食用,有助于清火祛病。
虹鳟鱼
虹鳟,学名:Oncorhynchusmykiss(Walbaum,),属鲑形目鲑科太平洋鲑属的一种鲑鱼。最大体长:cm,栖息深度:0~5米,誉为“水中人参”。善于跳跃,上钩后激烈拼搏。已从北美西部引殖到很多国家。栖于湖泊和急流,体色鲜艳。体上布有小黑斑,体侧有一红色带,如同彩虹,因此得名“虹鳟”。在北京顺义有养殖基地。
简述
属硬骨鱼纲、鲑形目、鲑科、大麻哈鱼属。学名Oncorhynchusmykiss(Walbaum)。有陆封型、湖沼型、降海型三类。养殖的主要为陆封型。
虹鳟形态特征虹鳟
虹鳟体重可达约2.8公斤(6磅),硬头鳟(大型湖泊中的类型)可从约4.5公斤到超过此重量的一倍以上。另一虹鳟类型爱达荷州坎卢普斯虹鳟(Kamloops),可重13.6公斤以上。
体长形,吻圆,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苍青色、蓝绿色、黄绿色或棕色。侧面银白色、白色、浅黄绿色或灰色。腹部银白色、白色或灰黄色。体侧沿侧线中部有一条宽而鲜艳的紫红色彩虹带,延伸至尾鳍基部。体侧一半或全部布有黑色小斑点。稚鱼期体侧出现5~13个黑色的幼鲑斑。体长15厘米时消失,由紫红色彩虹带代替。
背鳍条Ⅳ—9~12。臀鳍条Ⅱ—8~12。胸鳍条Ⅰ,11~13。鳃耙20。侧线鳞~。幽门盲囊59~64。脊椎骨61。 体长为体高的3.3~3.5倍,为头长的3.9~4.6倍,为尾柄长的7.7~9.2倍,为尾柄高的9~9.4倍。头长为吻长的3.7~4.4倍,为眼径的5.8~6.6倍,为眼间距的2.6~2.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1.2倍。[2]
体长,稍侧扁。吻圆钝。口大,向上微斜。颌齿发达。眼中大。体被国鳞。胃曲管状。
背鳍起点前于腹鳍,其后方具脂鳍。胸鳍小,不达腹鳍。尾鳍叉形。
体背部苍绿或黄绿色,腹鳍灰白色,两侧银色白。头、背、体侧及各鳍散布数量不等的小黑斑点。
性成熟的个体沿侧线有一条宽的虹彩带纹,生殖期尤为艳丽。成熟雄鱼的下颌增大。向上弯曲成钩状。
虹鳟生长环境虹鳟
原产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北美洲北美洲的山涧、河流中。喜栖息于清澈、水温较低、溶氧较多、流量充沛的水域,虹鳟生活极限温度0~30℃,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低于7℃或高于20℃时,食欲减退,生长减慢,超过24℃摄食停止,以后逐渐衰弱而死亡。它对水中溶氧要求高。溶氧低于3毫克/升为致死点,低于4.3毫克/升时出现“浮头”开始死亡。溶氧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要使虹鳟处于良好的生长状态,溶氧最好在6毫克/升以上,9毫克/升以上快速成长。最适水质为:生化需氧量小于是10毫克/升。氨氮值低于0.5毫克/升,pH值6.5~8。虹鳟有陆封型(终生在湖泊、河川中生活)和降海型(指入海生长的硬头鳟)两种。两者的杂交子代可以入海。
虹鳟属于肉食性。幼体阶段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水生昆虫为主;成鱼以鱼类、甲壳类、贝类及陆生和水生昆虫为食,也食水生植物叶子和种子。
虹鳟分布范围分于加拿大、美国、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部分水域以及哥伦比亚的河流。
虹鳟生物学特性在河川中栖息的虹鳟,通常生活于水质清澈,具有砂砾底的上、中游水域中。
虹鳟
虹鳟适宜生活温度为12~18℃,最适生长温度16~18℃。稚鱼适宜生长温度10℃。低于7℃或高于20℃,食欲减退、生长缓慢。超过24℃停止摄食,机体衰弱以至死亡。虹鳟喜逆流,亦喜氧。水中溶氧低于3毫克/升时会出现大批死亡;低于5毫克/升时,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6毫克/升以上,生长良好。虹鳟生存于pH值5.5~9.2的水中,最适pH值范围为6.5~6.8。随个体的成长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逐渐增强,上浮稚鱼适宜盐度为5‰~8‰,1龄鱼20‰~25‰,成鱼35‰。当体重达35克以上时,只要经半咸水过渡,即能适应于海水生活。[1]
虹鳟食性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产卵期照常捕食。在饲养条件下,能摄食配合饲料。其生长与水温、给饵量等关系很大。在年平均水温14℃的条件下,通常满1年体重为~克,满2年~0克,满3年0~0克。在9℃条件下,满1年为40~50克,满2年~克,满3年~0克。寿命一般8~11龄。最大个体可达25千克。[1]
虹鳟繁殖方式虹鳟繁殖期漂亮的虹鳟
雌鱼3龄开始性成熟,雄鱼为2龄。虹鳟鱼雌雄异体,体外受精。虹鳟生长迅速、适应性强。产卵场在有石砾的河川或支流中,雌鱼掘产卵坑,雄鱼保护,卵沉性。每个产卵坑通常有受精卵~0粒,个体怀卵量00~10粒,分多次产出,已知同一个体有繁殖五次的例子。其雌雄鱼的鉴别,外观主要依据鱼的头部,头大吻端尖者为雄鱼,吻钝而圆者为雌鱼。
虹鳟三倍体三倍体虹鳟鱼是四倍体虹鳟鱼和普通二倍体虹鳟鱼杂交产生的全雌性虹鳟鱼。具有生长周期短,成本低,肉质好的特点。
虹鳟鱼养殖采用的是一种高密度流水养鱼方式,科技含量高,虹鳟鱼养殖技术水平上看,需要三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一个商品鱼生产周期,生产周期较长,投入较高,要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改良品种,提高虹鳟鱼生长速度,缩短生产周期,尽而降低成本。
根据国内外养殖虹鳟鱼最新动态,如果采用全雌三倍体技术则可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采用该项技术,具有以下突出优点:其一,采用全雌三倍体虹鳟鱼进行养殖,可提高虹鳟鱼成活率10%,可提高生长速度10—20%。其二,采用该技术可避开因性腺发育而对饲料的过多消耗,降低养殖成本5%以上,可提高经济效益15%~20%。
虹鳟养殖技术虹鳟种苗管理水质的要求
1.温度: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能超过24℃。
2.溶氧: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mg/L。
3.水流流量:要求有较大的流量,流量大,养殖规模大,产量也高。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公斤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养殖池条件
1.鱼池形状:各地养殖虹鳟的鱼池形状各异,但以长方形为多。一般长宽比例为8:1--10:1,可根据地形确定适当比例。从进水口到出水口保持一定的坡降(1/50--1/),便于水体交换和排污。池与池之间可利用地形分级跌水排列布局。
2.鱼池面积与深度:大致可参考如下尺寸:
鱼池类别 面积(平方米)深度(米)乳化池、仔鱼池2-60.3-0.5鱼苗池16-.3-0.6鱼种池50-0.6-0.8成鱼池-.8-1.0亲鱼池-00.8-1.2
3.鱼池建设:鱼池结构为砖混结构,内壁用水泥抹光滑。进出水口设在鱼池上中部,以便于保持水位。同时,进出水口都要设栅栏,以防逃鱼。
苗种及投放
1.苗种的放养密度:各养殖阶段参考密度
2.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
3.鱼苗、鱼种在投放时要消毒处理。
饵料的要求
虹鳟(6张)
1.虹鳟鱼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为40%~45%,要求饵料营养全面,粗蛋白含量幼鱼在45%左右,成鱼不低于40%,饵料中要有较高的脂肪含量,还应注意添加矿物质和维生素。
2.饵料可就地取材,利用小鱼、小虾、动物内脏、猪血、蚕蛹、蚯蚓等动物性原料与豆饼、麦粉、玉米、糠麸、蔬菜等在不同阶段按不同比例混合加工成颗粒饵料进行投喂。如苗种阶段动物饵料可占60%左右,成鱼50%左右,亲鱼40%左右。
3.饵料一定要新鲜。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
日常管理
1.投喂: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虹鳟养殖方法虹鳟(Oncorhynchusmikiss)是一种冷水性鱼类,是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
饲养成鱼是我们的生产目的,一般饲养成鱼是用满1龄的鱼做为鱼种开始饲养,也有的是从当年鱼开始一直养到食用鱼出池,各地可根据条件来决定。
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千卡/克。
饲料原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发霉、变质的饲料坚决不用。
3.管理
(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mg/L。
(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使用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
(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
(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
(5)鱼病防治,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在鱼感染疾病前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杜绝或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损失,当发现了鱼病后,就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鱼病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
我国虹鳟常见鱼病的种类有:病毒性疾病、IPN、IHN、VHS。细菌性疾病有疖疮病、弧菌病、鳃病、肾脏病、肠道疾病等。霉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白点病、小瓜虫、三代虫、钩头虫、鱼虱症等。还有营养性的,肝脂肪变性病,维生素缺乏症。
治疗鱼病的方法采用内服药:即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料投喂和外用消毒药: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
较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或药浴。拌药饵,用按呋喃剂每公斤饲料中加0.1g,氯霉素按公斤鱼体重加25~50mg。药浴消毒,孔雀石绿2ppm,止水消毒40分钟,硫酸铜1/0浓度洗浴30秒。福尔马林1/0洗溶60分钟,敌百虫50ppm40分钟。在制作药饵和进行消毒时,要特别仔细,药量不够不起作用,用药过量易会造成死鱼危险,所以在称量时一定要准确,并严格按说明添加,在用消毒剂时,水的体积一定要量准确,时间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虹鳟研究报告PNAS(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分析鱼类细胞磁性特征(虹鳟鱼)
作者:MichaelWinklhofer来源:PNAS发布时间:-7-:36:02
虹鳟鱼的磁场细胞中,磁性微粒紧邻细胞膜,而非细胞核。图片来源:H.Cadiou
在大海里畅游三年时间,离家公里之遥,虹鳟鱼依然能径直地回到它最初的孵化地。通常,虹鳟鱼跟随着溪流游弋,并且鲜少出现方向错误。
之前的研究显示,很多种类的鱼和候鸟能够察觉磁场强度的不同。科学家认为这种能力的关键在于磁铁矿(为所有矿产中磁性最强的),他们发现磁铁嵌在一些鸟和鱼的组织中。但是科学家一直未能分离出单个含有磁性物质的细胞。
虹鳟鱼的磁场细胞中,磁性微粒紧邻细胞膜
由于这些磁场细胞数量极少,并且彼此距离较远——如果它们聚集在一起,可能会彼此影响磁性,因此很难分离。研究人员表示,假如有一个组织中含有这种磁场细胞,那磁场细胞所占的比例很可能不到万分之一。
为将磁场细胞分离出来,Winklhofer和同事们在显微镜下放置了悬浮的虹鳟鱼细胞,显微镜上也装置了磁铁。研究人员认为,这样一来,所有含有磁性的细胞将会慢慢围绕磁铁旋转。用这种方法,研究人员从虹鳟鱼的鼻部分离出了磁场细胞。在每个虹鳟鱼的嗅觉组织中,他们发现有1到4个细胞围绕旋转磁场转动。并且,在每个细胞中,磁性微粒紧挨着细胞膜。
该研究成果在线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研究报告称,每个细胞的磁力比研究人员预想的大上百倍。这暗示,鱼类不仅有能力觉察基本方向,而且其对磁场强度的感知能力能给它们提供更为精确的经纬度信息。
整理不易,不求转发,只求欣赏。(图文均摘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Mr庆.
赞赏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