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长期从事互联网相关的行业,所以Boy一直有一些观察和感想。过去我常说,深度独立的思考是一项难能可贵的技能。尤其在自媒体极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纷繁嘈杂的信息噪音中排除干扰,找到最接近真相和本质的线索,是值得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索的问题。
1.一个事实:每个人都有认知成本很早以前我参加过宝洁公司的一次内部培训。那次培训让我印象深刻,培训的题目叫"CognitivScinc",认知科学。
主讲人是宝洁全球总部负责品牌视觉设计的主管。她和我们分享了广告和产品的视觉包装是如何去影响消费者决策的。其中她提到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发现:
绝大多数人,90%的事物都是通过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认知的(右脑),只有10%的事情是通过数学和逻辑来认知(左脑)。
举个例子。当面对货架上琳琅满目的商品时,产品的外观设计,颜色和图形决定了我们会拿起哪款产品,而不是产品参数。
如果产品在外观上还能够引起消费者的某些积极联想(比如做成美女身型的香水,这和盛装,晚宴等建立联想),那会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目光。
认知成本,就是我们理解一个事物所要花费的时间和思考精力。
我们的大脑在处理信息时是有先后顺序的,即先从认知成本低的直觉感知型信息(如标题,图片等)开始,再到认知成本高的复杂分析型信息(如数据,多段文字等)。
先易后难,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天性。大多数人更习惯接受观点,而不是分析信息,更容易接受是什么,而不是思考为什么。
比起在香水上标注出复杂的成分和功效这种高认知成本的途径,让消费者看到一个阿娜多姿的明星和瓶身,接下来一切都无需多言。
再比如每天刷屏朋友圈的各种文章,传播量大的往往都是简单易懂,观点浅显的文章,但这样的文章通常也是转发即忘;而真正专业的“深度好文”却少有人问津,因为这样的文章很少会给出绝对的结论,而是提出多个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思考。
后者由于存在更高的认知成本,在碎片化的互联网“轻”阅读环境下,很容易被湮没。
认知成本的存在,给操纵信息舆论提供了基础和可能。那么具体是如何做的呢?我们接下来往下看。
2.一种手段:撬动情感的弱点每个人都有情感弱点,即使意志再坚定的人,也会有软肋。它就像千里之堤上的蚁穴,一旦被击破,就会引发接下来排山倒海的溃败。
论在互联网上情感弱点的撬动难度,大概有这么个规律:
爱情=亲情友情。
爱情和亲情占据了我们生活情绪的绝大部分,尤其是对于今天的90后们而言。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在中国90-00年出生的网民占据了全中国网民的50%以上,他们是互联网时代最重要的原住民,他们的一个小动作就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巨大的声量。
这方面最有代表性的例子是谁呢?咪蒙。
曾有人将咪蒙写过的文章做大数据分析,得到的结果如下(图表资料来源于《数据分析视角:咪蒙凭什么写出那么火的文章》
咪蒙的标题关键字词云
从上图我们可以看出,90-00后是咪蒙的核心粉丝人群。而咪蒙文章的标题基本上以男人,出轨,爱情,吵架,父母等为核心。再挑选出她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来看,基本上都是以抨击男性,抬高女性为主。重点探讨的是婚姻,家庭,两性关系,并充斥着离婚,出轨,金钱,暴力等吸引眼球的内容。
这些内容最容易受什么人喜欢呢?涉世未深的少女和家庭生活不幸的妇女。这两类人,恰恰是互联网上最有表达分享欲的人群。再加上咪蒙在南都十几年的优秀文笔经验,挑动起她们的情感神经易如反掌。
虽然Boy不喜欢她,但在挖掘和洞察情绪需求这方面,咪蒙非常专业。
而另一个善于撬动情感弱点的领域,是互联网营销。
西方宗教上把人性之恶归为七种,称为“七宗罪”。它们分别是:
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色欲、暴食。
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罪恶”恰好也是我们的情感弱点。而在互联网上,高明的营销者会充分利用这些弱点,达到目的。
最明显的是“贪婪”。比如双十一期间眼花缭乱的促销,无论是满减,定金膨胀,还是抽奖,无一不是利用人性的贪婪,来促使人们冲动消费(Boy插一句,真怀念以前粗暴的5折,今年这都什么玩意儿)。等到冷静下来才发现,本来只想买一个电饭锅,最后却买了一个厨房。
再比如“虚荣”。从最早QQ会员的红黄蓝钻,到各大电商平台的VIP等级制度,再到弹幕网站上充会员就能更改弹幕颜色等等......这些功能设计的背后,都是有意地将人群进行高低价值区隔,从而满足一部分人的虚荣心理,让他们获得优越感。
而至于“暴怒”,“贪婪”,“色欲”等等,那就更普遍了。每天充斥着我们朋友圈的文章,那些煽动情绪的大号们,无一例外不是在利用这些。
认知成本的存在让我们更趋于感性认同而非理性思考,这时运用情感弱点,通过适度的挑动,非常容易建立情感共鸣。那么在这之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继续往下看。
.一套体系:虚假运营的组合拳多年前,《乌合之众》的作者勒庞,曾对“群体心理”提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非常颠覆性的观点:
当个体融入群体时,个体的行为特征将被淹没,取而代之的是构成该群体的新的行为特征。
我们常说的“少数服从多数”就是这个道理。当个体因为某些契机(比如情绪挑动)进入到一个群体中时,会不断重复地接受群体环境的信息,逐渐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这个时候,群体中领袖的操控开始起到关键作用。保持理性,冷静思考的人会被视为异类,遭到大家的排挤。最终,群体完成自我“净化”,达到和谐统一。
把这个原理运用地炉火纯青的有两个领域,邪教和传销。它们的共同点,都是通过塑造“精神信仰”和“个人崇拜”,从而发挥群体的影响力,潜移默化地给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洗脑。
这让我想起电影《让子弹飞》里张麻子和黄四郎的一段对话:
彼时彼刻,恰如此时此刻。
历史的进程总是相似的。
如今在互联网上,这种“洗脑”手段演变出千变万化的玩法。甚至“领袖”们只需要退居幕后,营造出一种特定的氛围,就能让上套的人络绎不绝。这有一个专门的名词,虚假运营。
所谓虚假运营,就是有目的地给互联网用户制造一种假象,这种假象利用一些网络规则和心理学技巧,让我们难以识别,信以为真,从而获利。
从Wb1.0时代的BBS论坛,到Wb2.0时代的门户网站,再到后来的社交媒体,移动电商,虚假运营的手段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也在不断迭代更新。
最简单的淘宝商家刷单,带来从众心理的消费;微商朋友圈的转账记录,吸引大众购买;婚恋交友网站上充斥的漂亮姑娘,勾引用户下载;招聘平台上的虚假职位,营造出公司规模庞大的假象等等。
从最初的五毛党水军,到后来成立专门的工作室,再到接下来体系化的运作模式(比如去年爆出来的大批北京中科医院坑有治疗白癜风的偏方吗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