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黄柳霜到底是个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16-11-21 9:07:15   点击数:
 

欧洲舞台上,她曾唱过这样一首叫做《混血女子》小调:“混血女子,你细细的眼睛等待着、期待着看到什么”,这句哀叹,正是这位好莱坞第一位东方女神黄柳霜对人生选择和命运不带问号的自问自答。

文|玄子

“遥远的东方传说有一片塞壬之海,她美丽而危险——她给予人们喜乐与爱,却让人以灵魂为代价。人们从她手中得取一捧喜乐之琼,却要终生满饮孑孓,凄惨的苦酒。”——《海逝》(TheTollofSea)

一个世纪前,一部讲述东方故事的影片不可思议的风靡了美国的大江南北。一个少女不忍春闺寂寞,不听渔夫劝告,接受了塞壬之海送来的洋情郎。少女虽然品尝到了美妙爱情的滋味,最终难逃被抛弃的命运。闺中苦盼,受尽街坊闲言碎语,唯有膝下一子相依为命,苦中作乐。多年盼得情郎归来,未料到情郎早有青梅竹马美妇相伴左右;少女心痛欲绝,将小儿托于洋妇,来到贪婪咆哮的大海边:“大海啊,我已空空如也,你就将我这皮囊拿去,权当偿你那无底的债。”

年,年方17的黄柳霜在踏入好莱坞整整三年后迎来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部扛鼎之作——《海逝》(TheTollofSea),这趟让柳霜踏上星途的“上海快车”,却在不经意间预言了其短暂、娇艳却又无奈的人生。“终生饮尽孑孓凄惨的苦水,才能从它手中取得一捧喜乐之琼”一语成谶,道出黄柳霜,这个早期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美国亚裔女星成为先驱的代价。

《海逝》

郝吉思在《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一书中,事无巨细地描述了黄柳霜传奇的一生与职业生涯,在厚达85页的附录中,郝吉思几乎展示了他所能找到的文献名录——从各国的报刊、杂志、后人根据黄柳霜身世再创作的小说、诗歌,到黄柳霜的原始手稿、档案材料以及二手的研究成果等等。

《黄柳霜——从洗衣工女儿到好莱坞传奇》

[美]郝吉思著,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年2月出版

这也意味着《黄柳霜》一书中所展现的,大部分只是她在公共领域里刻意展现出的形象。即使如此,这些记录还是极尽丰富地展示了黄柳霜在社会重压下展现出的职业风范、面对刁难时的优雅气度、处理文化融合问题上的睿智和面对种族歧视与狭隘民族主义的无上勇气——这些举动,都是她对种族敌意、侮辱、道德绑架的有力回击。郝吉思用“虐待”一词描述柳霜的境遇:“虽然柳霜是种族主义的受害者,但这类虐待并不是她生活的全部。她的勇气、高雅和智慧使她能够走向外面的世界,寻求爱恋、事业发展的满足和幸福。她超越国界的生活和演艺经历冲破了政治、种族和性别的藩篱,成就了一个独特的演员。”

《唐人街繁华梦》

《海逝》中有句很微妙的台词,当他人问洋情郎(肯尼斯·哈兰饰)为何爱上小莲花(黄柳霜饰)时,他的回答既模糊又带着明确的指向:“她很甜美,很迷人,而且……很不同。”(she’ssweet,charminganddifferent)其中“不同”(different)一词,被施问者饶有兴趣的强调了一遍。然而,正是这种对异域文化强烈的猎奇需求给了洗衣工女儿黄柳霜真正的机会。

从“C.C.C”(好奇的中国娃娃)到“黄柳霜”,AnnaMayWong(黄柳霜在家中使用的正式名称)巧妙地利用了自己“种族肖像”的价值,赢得进入演艺圈的机会。虽然这些机会无一例外地为她日后寻找真正的身份认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是它们同样也让她得到了超越禁忌与传统道德观念束缚之外的自由空间和美学态度。黄柳霜不是一个简单的时代幸运儿,她仅仅是“利用了自己的坏运气”(Badluckthathelpedme)。在欧洲舞台上,她曾唱过这样一首叫做《混血女子》小调,“混血女子,你细细的眼睛等待着、期待着看到什么”的哀叹,正是黄柳霜对人生选择和命运不带问号的自问自答。

与此同时,黄柳霜几乎经历了电影技术发展最动荡的时期,磨练出了一身无论身处默片时代、有声电影时代、彩色片时代甚至电视时代都游刃有余,炉火纯青的演技。细看《巴格达窃贼》、《上海快车》、《唐人街繁华梦》这些让其名垂青史的影片,我们都能在她的表演中窥见戏曲、歌舞剧、舞台剧甚至时装表演艺术。旅欧的经历不但让柳霜摆脱了好莱坞的控制,更是让她扩展眼界,形成了“文化熔炉”式的独特表演风格。

《上海快车》中与玛琳·黛德丽

但黄柳霜后期的作品渐渐失去了她早年及黄金时期充满情感张力的娴熟演技,甚至在巅峰时期过去以后,再次回到了满足他人异域猎奇心态的原点。年回访祖国之后,她开始在作品中扮演自己,靠表演国语和展示从中国带回的华衣美衫吸引眼球。黄柳霜此后和派拉蒙合作的电影大多都是粗制滥造,大段的台词和无意义的特写开始剥离她独特的表演风格。为了争取华人市场和缓解国民政府对她的排斥,她也开始注意起“政治正确”的问题。那个曾经在欧洲解放了天性的黄柳霜重新被看不见的规则加倍捆绑,战争年代,好莱坞对她最后一丝的温情也渐渐消逝了,只剩下对一个知名女演员的利用和加倍剥削。

《上海女儿》

郝吉思在第五章《寻根之旅》中不断地指出黄柳霜访问中国“只是一个游客,一个贵客”,抨击她“下了轿车就进酒店,出了酒店就上车”的走马观花心态,但他似乎忽略了这段旅程在黄柳霜生命中的重大意义。在她为中国之行拍摄的纪录片中充满了摆拍式的场景:农田鱼塘,苏杭古典建筑,时装展示式的踱步,这一切虽然只是黄柳霜拓展自己演艺事业的例行公事,但不难想象,从美国远道而来的女明星一定也迎来了移民式乡愁的破裂。所以,她后来放弃了组建京剧剧团巡演的计划,也放弃了拍摄中文电影的想法,这无疑暗示着黄柳霜在中国之行中认清了自己既不是美国人也不是中国人的事实。

林语堂年出版的小说《唐人街》让我们看到黄柳霜那样的华裔移民后代在家庭中享受过的的一丝静谧甜美:谨小慎微的中国人怀着无限的感恩之情在一爿小小的洗衣店中不分昼夜地劳作,含辛茹苦地为下一代的成长撑出一片天地。周日唐人街餐厅里的一次家庭聚餐,成为一家人温习乡愁传统的必修课程。黄柳霜的晚年与弟弟相伴度过,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她也试图给自己制造出一个舒适的“家”。移民的身份,对家的渴望以及对事业的追求使得她终身都陷在在“凤翱翔千仞兮,非桐不栖”的痛苦中无法脱身,早年温馨家庭生活的记忆到最后成为了故事中最苦涩的部分。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黄柳霜歇影了近十年。去世前,她曾有很短暂的一次复出,这个早期电影时代最伟大的美国亚裔女星,终于死在了她最热爱的事业之上。胞弟黄锦英在姐姐逝去后,在写给黄柳霜友人的书信中留下这样动情的句子:“终有一天,我们会再次相逢,共享重聚的幸福时光”。

-THEEND-

长按下图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治疗白癜风最好的药膏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