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谢某某,女,35岁
-1-25初诊
主诉:颈项肩背僵痛不适一年余
现病史:素有颈椎病,因连日打电脑游戏再发加重,四处求治一年,好转不明显(贴膏药、针灸推拿、口服药物等)。刻下颈项僵痛,难以转侧,连及右肩酸痛、活动不利。腰酸背痛。自汗恶风,有时盗汗,常四肢逆冷。失眠多梦烦躁。面部痤疮,以前额为多,红暗凹凸。舌偏红暗,苔白腻。脉沉细弦。
西医诊断:颈椎病肩周炎痤疮
中医诊断:项痹肩凝粉刺
辩证:血虚血瘀,寒热错杂
处方:颈椎病专方加减
-2-1
僵痛有所缓解,守上方加减(加白芷桑叶杜仲等)续服14剂。
-2-18
肩背酸痛明显好转。肠胃不适,大便偏稀。守上方加减7剂,另间服中成药香砂六君丸以顾护脾胃。
-2-24
颈项僵痛稍减。诉有口干口苦,仍有盗汗。守上方合小柴胡汤加减(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虚实寒热错杂型痤疮效果较好),7剂。
-3-3
现肩背已无明显疼痛,颈项僵痛减轻。已无口苦。面部痤疮一年余,在我处服药一月余后亦明显消减。仍有失眠,盗汗,守上方加蜈蚣、夜交藤、煅牡蛎,7+7剂。
-3-19
颈项僵痛进一步减轻。DR:颈椎生理曲度消失、稍向后反曲。守上方加减续服7+7剂。
-4-2
颈项僵痛明显减轻,无口苦。仍有失眠、怕风怕冷、盗汗。守上方加减续服7+7剂。
-4-16
出汗怕冷明显好转,无盗汗。颈项稍不适。腰酸。睡眠较差,多梦,白天精神较差,容易焦虑,胡思乱想。胃纳可,二便平。诊断:不寐肝郁火化。改丹栀逍遥散合孔圣枕中丹加减,7剂。
-5-27随访
腰酸减轻、睡眠好转,颈项稍不适。患者较为焦虑,建议继续调理,但因家事繁忙等因素未来复诊。
(二)宋某某,女,49岁
-5-28初诊
主诉:颈项僵痛10余年
现病史:颈项僵痛10余年,做过各种治疗,效果不理想,经人介绍来诊。乏力,易疲劳,精神差,怕冷。双目干涩,迎风流泪,视物不清,不耐久视。停经半年。纳寐及二便平。舌瘦小淡薄,苔薄白,脉沉细。
西医诊断:颈椎病溢泪症
中医诊断:项痹冷泪症
辩证:肝血不足,气虚血瘀,寒湿痹阻
处方:颈椎病专方加减
-6-4
颈项僵痛、乏力疲劳均减轻。效不更方,续服7剂。
-6-11
症状明显减轻。现颈项稍不适,精神体力可,不怕冷。双目无不适,视物清楚,未再迎风流泪。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效不更方,续服7剂巩固。
按:正所谓“不通则痛”“不荣则痛”,故颈椎病大多是血虚血瘀惹的祸(常常是气血两虚,血行淤滞)。经络不通,颈椎痹阻,气血不足,百病丛生。通补兼调后,经络畅通,气血充足,疼痛自除,诸症自平。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力、免疫力均增强,则病情不易复发。同时浊阴消退,瘀毒渐散,不再阻碍气机,故清阳携气血上行头目、营养诸窍,“目受血而能视”,皮肤代谢也恢复正常,自我修复能力增强,全身状态均会有所好转。故很多上半身血虚血瘀引起的问题(头面、颈肩背、上肢关节等),我都喜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为基本方(暂名颈椎病专方)。具体运用如下:
黄芪20~50克,桂枝10~20克,(赤)白芍10~30克,葛根20~50克,威灵仙10~30克,桑枝20~30克,鸡血藤30~50克,当归12g,川芎12g,血竭6g。此为基本方。根据寒热虚实及具体症状调整用药用量,情绪焦虑的患者往往病程长、更难治。
①颈项僵痛、转动不利重用葛根,恶寒无汗加麻黄。
②上肢症状明显者,常加片姜黄、秦艽引入上肢。
③偏于气虚重用黄芪,血虚麻木重用鸡血藤,脾胃虚弱者去血竭,酌加党参、炒白术(四君子汤)、生姜、大枣,或配合中成药香砂六君丸。
④偏于寒或遇寒加重,重用桂枝,酌加生姜、姜黄、海桐皮、鹿角片、附片等。
⑤偏于热(舌红苔黄)或关节有红肿、灼热者,重用桑枝,酌加豨莶草、海桐皮、忍冬藤等。
⑥失眠烦躁者,加夜交藤、酸枣仁、生龙牡等。容易反酸者,加煅龙牡或乌贝散(乌贼骨、浙贝母)。
⑦方中血竭,可用制乳没替代,脾胃虚弱者不加。偏于瘀(舌暗、舌下络粗、骨质增生、局部刺痛、夜间痛剧,或症状日久顽固等),合活络效灵丹(当归、丹参、乳香、没药),或酌加天丁、止痉散(蜈蚣、全蝎)。
⑧有明显少阳证(口苦、咽干、头晕、目眩、胸闷、心烦、喜呕、脉弦、舌偏红暗、苔偏腻,及少阳经巡行部位症状等),加柴胡、黄芩、半夏(小柴胡汤),口渴、苔少或黄腻者改半夏为天花粉。
⑨退行性病变,或有腰酸腰痛,酌加补肾壮骨药,如龟板、鳖甲、仙茅、仙灵脾等。
⑩可配合针灸理疗,或局部外贴膏药,有助于温经通络、活血止痛,容易皮肤过敏者禁用膏药。
相关文章链接:
颈椎病,不妨试试这个
老中医是怎么治疗眩晕的治疗骨质增生,常加“止痉散”,有奇效治疗颈腰椎病,这儿有一味特效药
小柴胡汤证的舌象是这样的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本
热点文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