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后天性无眼球 >> 并发症>> >> 牛肉面情节

牛肉面情节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1/9/29 15:51:35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白癜风 https://m-mip.39.net/czk/mipso_9192457.html
牛肉面情节

文:马建斌图:网络

新疆是瓜果之乡,更是美食之都。单单就早餐而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各地都有自己的特色早餐。在木垒,大多数人喜欢奶茶加包子的早餐习惯,也有人喜欢汆烫加包子;奇台的早晨有吃黄面烤肉的习惯,而且这已经成为了奇台早餐的一大特色,外地来的客人在奇台朋友的热情招呼下来一盘金黄油亮的黄面,再加上几串烤肉,那可是美到心底的享受。作为奇台女婿,我也爱吃奇台的黄面烤肉,而且还有上瘾的错觉;昌吉市的早晨有吃抓饭的习惯,这种吃法可能颠覆了外地人吃早饭的习惯,但昌吉人却吃得很香,很有滋味。爱吃肉的要一盘加肉抓饭,爱吃素的点一份素抓饭,再加一份小菜,吃的津津有味,乐此不疲……但在我内心深处却对牛肉面情有独钟。早上跑完步,洗个澡,穿身干净衣服,找个环境优美、味道正宗的牛肉面馆,来一碗韭叶清汤牛肉面,外加一份小菜,那是多么大的享受啊,尤其是冬天,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会暖和一整天。

牛肉面是兰州的传统名吃,具有“一清、二白、三绿、四红、五黄”的特征,且色香味美,誉满全国。我喜欢牛肉面是有我自己的理由。首先是喜欢牛肉面的味道,吃在嘴里滑溜细腻,满口生津,而且牛肉面不挑时间,早中晚都可以吃,每个时间点都有不同的味道。到口里出差时,新疆人最受不了的是天天吃米饭,没过几天胃里就反酸,这时候找家牛肉面馆,美美的吃一碗牛肉面,即解馋还能治胃酸,是新疆人外出后的首选;其次是本人祖籍甘肃,长这么大虽然还没有去过老家,也不知道家乡是个什么样子,但那里是父母出生成长的地方,我对它有一种出自本能的自然亲近,一碗牛肉面是一份乡情,是一份牵挂,更是对已逝父亲的怀念;三是和第一次吃牛肉面有关,虽然相隔20多年,但是它深深印在了我脑海里,久久不能忘怀。

我出生在木垒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家乡到底有多小,地图上找不到,在木垒县范围内可能还有人知道,出了木垒县几乎就没有人知道了。二十多户人家错乱的散布在一个小山洼里,像邋遢婆娘的家,随心所欲,杂乱无章,如果非要找一点规律,就是村子中间一条公路,将村子分成了南北两半。村子小且很穷,是一块“天上无飞雀,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每年年初乡亲们把满满的希望种进这片土地,但秋天却没有多少收获,乡亲们的钱包始终是扁扁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因为穷,故时时处处显得比别人低一头,外地来的客人到村后的第一句话基本上是:这地方咋这么偏远、这么荒凉啊,外面有那么多的好地方,你们怎么偏偏会生活在这样一个穷地方呢?

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天放学回家,看见路上走着一个男人,该同志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一幅城市人的样子,但走路却一瘸一拐。不一样的穿着打扮和他的腿给我留下了较深的印象,我用孩童的顽皮天性给他起了个名字“贵人”。因为他的存在与我没有多大的关系,我只把他当做一个过客,晚上吃顿饱饭,溜个圈,撒个蹦子,睡一觉也就忘了。有一天我到邻居赵大妈家玩耍时,发现这位“贵人”在赵大妈家里,他依旧是一副趾高气扬的样子,从赵大妈嘴里得知,这位“贵人”马上要和她女儿小云订婚了。当时我感到十分吃惊,很是不理解,小云是全村最漂亮的丫头,聪明伶俐,能说会道,尤其是饭菜做的很好,这样一个姑娘怎么会嫁给他呢,便追问原因,赵大妈说这小伙子家在邻县,家里有钱,小云嫁过去后就不用下地干活了,可以“享福”了。那天下午我的心情犹如即将下雨的天空,阴沉沉的,小云不是我姐,也和我没有多大关系,但我心里还是很不舒服,我第一次为贫穷的家乡感到失望,我也为小云感到不平。

我家经济状况在村里算是中等水平,父母用自己的智慧、勤劳和韧性把10个子女拉扯大实属不易,而且父母很要强,他们还把我确定为栽培的对象,立志要把我培训成一名大学生。父亲做出这样的决定肯定和邻居家有关。邻居家的小波比我高几级,前两年参加高考考到了本地一所大学,成为村里第一个大学生,也着实在村里红火了一番。父亲很要强,什么事都喜欢和别人比着干,自然也要培养出一名大学生,好像只有这样才能对得起队长这一顶帽子。父亲的好强成就了我,我也还算争气,以较好的成绩毕业于村小学,然后在乡中学读了三年初中,虽然没有考上县一中的高中,但我至少是当时村里为数不多的参加中考的人。没有考上高中,我很失落,父母也有点失落,但父母供我上学的初衷没有改变,九月份,父亲又把我送进了县一中重读初三,我也开启了读书的新征程。

家里一直不富裕,我上学期间的生活费自然给的很少,有时甚至是零。每周一早晨,我会背着母亲用平板锅烧制的馕和农村春夏秋冬常用的咸菜进城上学,我在学校的三餐基本上是早餐干馕就咸菜,中午到亲戚家吃一顿饭,有时亲戚不在了还是干馕就咸菜,晚饭依旧是干馕就咸菜。后来,母亲心疼我,炒了一瓶炒辣皮子,刚开始时的确很好吃,可是一周后我的胃受不了了,我的三餐又回到了开水就馍馍的最清淡生活。但也有偶然。有一天,我外出办事,没吃早饭,等办完事时已经快到中午了,肚子饿的咕咕直叫。我突然想起,周一走时母亲偷偷塞给了我5元钱,昨天买作业本花去了2元,剩下的3元钱还装在我内衣口袋里,我决定用这3元钱犒劳一下自己,像城市人一样像模像样的吃顿饭。可能是对这3元钱给予的期望太高,却为吃什么饭最好而发愁,这第一要吃饱,第二要吃香,肉要多,菜要多。我开始在木垒县不大的城区里寻找能够满足我条件的餐厅。

走着走着发现了一家牛肉面馆,最吸引我眼球的是店面上那一头健壮的牛和十分诱人的“牛肉面”三个字。牛肉面,牛肉面,既有牛肉也有面,这和我的期望值很近。我念叨着走进了餐厅,看看价格表,3元,也符合我的标准。我大声地向后堂叫了一碗牛肉面。我觉得,当时我的动作一定很潇洒,声音也很洪亮。可是等饭端上来时,我却蒙了,一碗拉的很细、很均匀的面条,几片牛肉,几片黄白萝卜,一些葱花末,看起来很美,但和我一路想来的落差也太大了,我有点失落。

味道还不错,我吃的很慢,细细的品味着每一根面条和每一口汤的味道。这碗面虽然没有吃到我想象中要达到的饱度,肉菜的量也差了很多,但依旧让我很满足。那是我第一次吃牛肉面,是我在那个贫困的学生时代,而且是在饿得快要走不动路时候吃的一顿饱饭,正因为特殊的时间和节点,那一碗面的香味在我脑海里留存了很久,从那以后,我知道有牛肉面这样一美味,知道名字有时候是会哄人的,就像老干妈里没有妈,牛肉面并不是牛肉做的面,而且名字上还有我没去过,但父母们提到过无数次的“兰州”两字。

在我的坚持下,我没有像村里其他学生半途而废,顺利完成了我的复读,而且中考成绩不错。当时班主任建议我上高中,将来考大学,但我选择了就读中专。理由是我想尽早走上工作岗位,减轻父母的负担,同时我也真怕一日三餐干馕就咸菜的生活。

时间过得真快!春暖花开,雨落下雪飞扬,熟悉的雁群向南去又往北来,母羊开始产羔,过不了多久,又要脱毛。转眼间我中专毕业了,我又通过考试当了一名老师,后来我成了公务员离开家乡到了更大的城市工作生活,再后来我结婚生女,逐步过上了上班、买菜、健身等这些城市人的生活,过上了父母所希望的生活。经济基础有了,我会经常带着妻子、女儿外出吃饭,但我却始终忘不了那一碗牛肉面。后来我抽空专程回木垒去找过那家牛肉面馆,很遗憾,这家深藏在我记忆最深处的牛肉面馆在城市棚户区的改造中已经消失殆尽,原地址上霸气的矗立着一幢高楼。可能越是得不到的就越牵挂,越是怀念,尤其是在带着女儿去吃牛肉面时,我总会一次又一次的想起那一碗牛肉面,一遍又一遍的给女儿讲述我第一次吃牛肉面的情境,讲述童年时的清贫生活和父母为供我读书所付出的艰辛。女儿聪明乖巧,每次都像个大人做出很认真听的样子,这让我很欣慰。

我很羡慕女儿,她们这代人出生在一个好年代,经过多年的发展,我们的国家富裕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发生着让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医院里呱呱坠地,睁开第一眼看到的是干净整洁的病房和穿着漂亮工作制服的医生护士;上学时又是在州直小学,漂亮的书包,精致的文具盒,知识渊博的教师,这些都是我那个年代所没有的。可能是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女儿从小就很懂礼貌,对我每一次翻来覆去的唠叨都听的很认真,虽然有时也会显现出小孩特有的不耐烦,但她会很聪明的掩饰起来,可能是怕影响我的情绪,也可能是怕惹我不高兴。

也许是我不厌其烦的讲述,也可能是女儿血脉里固有的甘肃人的基因,女儿对牛肉面也表现出了异样的热心,而且还对牛肉面的粗细、味道、颜色有了一定的研究,对哪家的牛肉面好吃,哪家的味道淡了点,都有自己的看法,有时还会给店家提出自己的建议和意见。女儿毕竟是孩子,每次吃饭时都会向我问很多问题:“爸爸你的家乡现在还很穷吗?那里的人还吃不起牛肉面吗?爷爷吃过牛肉面吗”等等。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女儿简单的提问总是会激起我记忆深处的波澜,我总会从她的身上想起自己的童年,我也会想起我的父亲我的家乡。家乡这个让父辈们扎根、繁衍并将自己掩埋的故土,让我落地、哭喊、攀爬,并走向远方的地方,是我永远走不出去的牵挂。让我欣慰的是家乡变了,在党的一系列惠民政策的普照下,乡亲们用她们与生俱来的吃苦耐劳精神,一步一个脚印,逐步过上了富裕的生活,大部分人把家搬到了县城,住上了楼房,有的还购买了车,皮鞋锃亮了,衣服时髦了,走在大街上俨然是城市人了,村里的也都住上了规划齐整、红瓦白墙的抗震安居房,家家户户在自己的庭院里种了树、栽了花,生活在花园似的环境里。我在想,这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改变了老乡们的生活,让他们过上了富裕的日子,他们的下一代在上学时再也不会因为贫穷啃干馕、喝白开水、吃不起3元一碗的牛肉面了;村里的姑娘们再也不会因为贫穷匆忙把自己嫁了……

我不知道父亲是何年来到家乡的,为了吃饱肚子他和家人在这块被认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坚强的生活了下来,建造了自己的家,繁衍了子孙后代,他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孩子,就在临走的前一天他还在为子女们劳作着。父亲作为一个文盲,连自己的名字也写不出来,却拼尽自己的气力供我上学,让我改变面目,成了一名国家干部,这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艰辛。

有个问题常常萦绕在我耳畔,那就是父亲在有生之年是否吃过他家乡的名小吃——牛肉面,至少我在他的嘴里没听说过,我也从母亲处求证过,每每此时我都会看到两行模糊的老泪从母亲已经失去光彩的眼睛里流出,母亲总会叹息的说:那时太穷了,你爸为了你们姊妹们能吃饱肚子,总是省吃俭用,哪有多余的钱去吃牛肉面啊,你爸生前最大的心愿是回一趟老家,看看出生的地方,看看家乡的亲人,但因为穷直到他离开也没能实现……母亲的表述断断续续,但每句话都刺痛着我的心,让我痛苦不已。父亲您走得太急,急得没给子女们留下尽孝的机会,急得没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急得没有回一趟老家吃一碗老家的牛肉面。

思的久了,念的长了,便有了想法。我突然萌发了要代替父亲回老家的想法,我要带着年迈的母亲风风光光的回趟老家,算是一次寻根之旅,也算是对父亲母亲了却一个回家乡的心愿。我还要去一趟兰州,去看看生产牛肉面的地方到底是怎样一个地方,到底是怎样的水、怎样的面粉、怎样的牛肉、怎样的人制作出这风靡全国甚至全世界的牛肉面……

一碗牛肉面我们吃了很久,其实我知道我们父女吃的是一种情结,一种追忆,一种思念,更是一种感恩。在吃完饭往回家走的时候,看着周边林立的高楼大厦,舒展宽广的柏油马路,身着各色时髦衣服的行人,看着女儿漂亮的衣服、花一般的笑容,我的情绪再次被激化,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为生活在这个时代感到幸福,我为家乡的变化感到高兴,我为今天的好生活感到骄傲,一阵清风吹来,天空中似乎飘来了一串熟悉的歌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他辛劳为民族……”我知道这是发自一个农民孩子内心最深的心声,也是生活在当下千千万万各族人民的心声,此时的我已经泪流满面,说不出话了。

简单的生活

比诗更浪漫

木垒网事

治愈你的心和胃

空·

欢迎转载·请注明出处

编辑:陈兴安

校对:张永泽

审核:赵秀玲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评论功能现已开启,灰常接受一切形式的吐槽和赞美?

联系-

投稿邮箱:mlxwwx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