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素解全文一

文章来源:后天性无眼球   发布时间:2020-10-20 1:11:20   点击数:
 白癜风治疗方法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249431.html

有一些因缘我选定了道德经进行注解。因为我深信一经通所有经通。我在年明心见性之后,就选定了明代憨山大师注解的道德经学习,憨山大师可是明代四大高僧之首。他前后花了十五年时间,所感悟的道德经都在他的注解当中。

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得到了圣人的加持,前后花了五年时间,吸纳学习了河上公、白玉蟾、震阳子、江希张、黄元御(清代乾隆御医)等古圣先贤的版本。

完成了《道德经素解》一书40万字。有感于字数过多,后来进行精简,得到这部《道德经素解》简注,约十万字,将陆续奉献给大家。

清代乾隆御医黄元御学习中医也是这个办法,他找来古往今来《伤寒论》几十个版本,不断地研读,终于有一天夜里顿悟而得道。发生了像王阳明先生在贵州龙场悟道那样的神奇的事情。黄元御留下了许多中医典籍,包括《四圣心源》等。我也曾经在清代医书《类证治裁》当中找到张仲景的方子治好了亲人的重病。

最近接触一些勇猛修行的年轻人,深感后生可畏。东土将是圣贤辈出的年代。为了启发后来者,把这部经典解析贡献出来。

古人弘法利世,那种大爱的精神鼓舞了我,也让我觉得汗颜。古印度有位大师为了把《楞严经》传到东土,割开肩膀上的肉,把绢抄写的经书藏在其中,来到广州后再取出。当时遇到了房玄龄的后人房融,组织翻译了楞严经。这部大经才得以传世。由此可见,这些经书的可贵。

《道德经》是函谷关令尹喜挽留老子,慈悲后世子孙,留下的五千真言。因为此部无字天书有无上的智慧。后人多读不懂,而误解。所以有许多的误读,害人害己。

经过多年深入研读,发现道德经并没有错乱,并不会像有些人所说的那样,竹简断了编排错了。我们会发现,每一章都环环相扣,极其严谨。然而每一章又是独立的,都能够把大道给讲清楚。

古书很特别,是全息的。一句话,一章,甚至一个字都能把道讲清楚了。

大家学习道德经注意不要纠结于版本和个别字眼,要从整体道的角度契入,而不停留在语言文字,在那里进行无谓的争辩。当我们真正领悟了老子的道,就不会有什么疑问了。

让我们翻开这部尘封两千五百年的经书吧,重见天日之时,就是东方文明复兴之日。

陈书增年于佛山

目录

序言...--

第一章道本无名...-2-

...-2-

2...-3-

第二章不言之教...-5-

...-5-

2...-5-

第三章无为之治...-8-

...-8-

2...-8-

第四章为谁之子...-0-

...-0-

2...-0-

第五章多言数穷...--

...--

2...--

第六章谷神不死...-2-

...-2-

2...-2-

第七章天长地久...-3-

...-3-

2...-3-

第八章上善若水...-3-

...-3-

2...-4-

第九章功成身退...-5-

...-5-

2...-5-

第十章是谓玄德...-6-

...-6-

2...-6-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7-

...-7-

2...-7-

第十二章五官之害...-8-

...-8-

2...-8-

第十三章大患若身...-9-

...-9-

2...-9-

第十四章是谓道纪...-2-

...-2-

2...-2-

第十五章怀道之人...-23-

...-23-

2...-23-

第十六章上溯大道...-25-

...-25-

2...-26-

第十七章大道日衰...-28-

...-28-

2...-28-

第十八章忠孝仁义...-29-

...-29-

2...-29-

第十九章回归本真...-3-

...-3-

2...-3-

第二十章求食于母...-32-

...-32-

2...-32-

第二十一章惟道是从...-35-

...-35-

2...-35-

第二十二章不争之争...-37-

...-37-

2...-37-

第二十三章不争之言...-39-

...-39-

2...-39-

第二十四章不争之心...-40-

...-40-

2...-40-

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4-

...-4-

2...-4-

第二十六章轻则失根...-43-

...-43-

2...-43-

第二十七章如何为师...-45-

...-45-

2...-45-

第二十八章为天下溪...-47-

...-47-

2...-47-

第二十九章天下神器...-49-

...-49-

2...-49-

第三十章道佐人主...-5-

...-5-

2...-5-

第三十一章不祥之器...-52-

...-52-

2...-53-

第三十二章万物自宾...-54-

...-54-

2...-55-

第三十三章自知者明...-56-

...-56-

2...-56-

第三十四章终不为大...-57-

...-57-

2...-58-

第三十五章往而不害...-59-

...-59-

2...-59-

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60-

...-60-

2...-60-

第三十七章无名之朴...-6-

...-6-

2...-62-

第三十八章上德不德...-63-

...-63-

2...-63-

第三十九章万法归一...-65-

...-65-

2...-65-

第四十章有生于无...-67-

...-67-

2...-67-

第四十一章明道若昧...-68-

...-68-

2...-69-

第四十二章三生万物...-72-

...-72-

2...-72-

第四十三章天下至柔...-73-

...-73-

2...-73-

第四十四章知足知止...-74-

...-74-

2...-75-

第四十五章清净为正...-76-

...-76-

2...-76-

第四十六章知足常足...-77-

...-77-

2...-77-

第四十七章自知天下...-78-

...-78-

2...-79-

第四十八章为道日损...-80-

...-80-

2...-80-

第四十九章圣人孩之...-8-

...-8-

2...-8-

第五十章出生入死...-83-

...-83-

2...-83-

第五十一章再论玄德...-85-

...-85-

2...-85-

第五十二章复归其明...-88-

...-88-

2...-88-

第五十三章大道甚夷...-90-

...-90-

2...-90-

第五十四章道观天下...-92-

...-92-

2...-92-

第五十五章比于赤子...-95-

...-95-

2...-95-

第五十六章何谓玄同...-97-

...-97-

2...-97-

第五十七章以正治国...-99-

...-99-

2...-99-

第五十八章福祸相依...-0-

...-0-

2...-0-

第五十九章深根固蒂...-03-

...-03-

2...-03-

第六十章若烹小鲜...-06-

...-06-

2...-06-

第六十一章大者宜下...-08-

...-08-

2...-08-

第六十二章万物之奥...-0-

...-0-

2...-0-

第六十三章图难于易...-2-

...-2-

2...-2-

第六十四章治于未乱...-4-

...-4-

2...-4-

第六十五章至于大顺...-6-

...-6-

2...-6-

第六十六章为百谷王...-8-

...-8-

2...-8-

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先...-20-

...-20-

2...-20-

第六十八章不争之德...-23-

...-23-

2...-23-

第六十九章莫敢轻敌...-26-

...-26-

2...-26-

第七十章知我者希...-29-

...-29-

2...-29-

第七十一章知不知上...-3-

...-3-

2...-3-

第七十二章自知自爱...-33-

...-33-

2...-33-

第七十三章天网恢恢...-36-

...-36-

2...-36-

第七十四章民不畏死...-39-

...-39-

2...-40-

第七十五章民之轻死...-42-

...-42-

2...-42-

第七十六章强大处下...-43-

...-43-

2...-44-

第七十七章天道损补...-45-

...-45-

2...-45-

第七十八章正言若反...-47-

...-47-

2...-47-

第七十九章常与善人...-50-

...-50-

2...-50-

第八十章小国寡民...-52-

...-52-

2...-53-

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56-

...-56-

2...-56-

序言

为了方便道德经的流传和弘扬,在原来注解的基础上,整理出简明的版本作为导读,力求融合历史上多个注解版本的优点。这部经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也是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之内流传最广的一部经书。

传统文化中的统字,左边为丝线,是蚕丝的线头的意思。一堆丝线里面,找到了线头就好办了。河流不断地往前奔流,世人在感叹波澜壮阔的同时,可能都忘记了源头的模样了。道统也要找到大道的源头。道德经、阴符经和易经等就是大道的源头所在。也许最终的源头世人都未曾想到竟然在自己的心里。溯本归源,可能在下游有许多的支流,但是回归到了源头并无二致。河流会如此分流,花朵也会如此分出不同的花瓣。宗教会分出不同的流派。天下也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间万事万物都有一定的分合演化的规律。如果对比八卦、六十四卦中的周期演变就知道了。合也许对应着乾卦,分也许对应着坤卦。从合到分,从分到合之间还会有若干种不分不合的状态,对应着其它的卦。社会的分分合合与天象有着玄妙的对应关系。近代崇尚科学不断越分越细,科学研究到了极致又接近于哲学和宗教了。物质划分研究细小到了极致,接近上帝粒子了,接近了虚空。周朝统一了天下,分化为八百诸侯。后来不断地演化,变成了战国时候的七国,最后又变成了统一的秦国。秦国统一没多久又分化了,群雄逐鹿,后来只剩下楚汉相争,又统一于汉。人的生死也是逐渐合分的过程,四大和合而生,经历生老病死,又分化为四大。生可以说对应着乾卦,死可以说对应着坤卦。

世界文明分化引起了许多的冲突,当然也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各种文明又有了融合的迹象。四大古文明,只剩下了中华文明保存完好,而且这里西方科学、哲学等沉淀了相当长一段时间了。古印度的文明精华也在中华传统文化当中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东方中华文明堪当大任,也许只有中华文明能够担起世界文化融合的大任。古中华文明都用文言文写成,中文对许多外国人来说已经望而却步了,更何况是文言文呢?即使通晓文言文,可是此道是离语言文字的,更是难上加难了。可以说中华文明更加具备这样的先天的条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家汤因比就看上了物质相对匮乏,还在沉睡中的中华文明。他说中华文明将照亮二十一世纪。汤因比坚信未来的人类只有走向一个世界大同的国家,才能避免民族国家的狭隘,才能避免民族国家因为狭隘国家利益追求而带来的人类社会的灭亡。这个世界大同的国家超越了国界,超越了物质的利益。并不是一种文明威胁到了另外一种文明,而是尊重全球各种文明,进行互相融合。欧洲一体化进程已经走出了初步的阶段。现在全球有两百多个国家,有点类似于周朝有八百诸侯国,逐渐会形成少数的几个联盟,最后也许会融合为天下大同的世界。这个大同世界是世界所有文明之花共同的结晶。让我们打开历史的大门,去看看两千多年前的圣人智者老子是如何教诲我们的吧。

道德经上篇始

第一章道本无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2

大道是可以说的,可是可以说出来的大道又不能完全就代表着真常的大道。道可道前面那个道字是大道,后面那个道字是讲或者说的意思。非常道,这个道字是真常之道。名相是可以描述出来的,可是能够描述和展现出来的名相又不代表着真实的实相。

天地还没有诞生之前的混沌世界,是没有任何的名相的。没有名相可以说是天地的开始。有名相可以说是生养万物之母,如果没有名相就没有万物了。因此圣人教导世人如果要想观察到大道之妙,就要经常的摆脱名相的束缚,这样去除名相就可以做到了。如果要观察到大道的形迹,就要有名相才行了,如果没有任何的名相,没有大小,长短,形状,如何能够观察到任何的事物呢?只能是看到空空如也了。

无和有虽然是两个不同的名字,但是其源头都是相同的。这个源头就是大道了。有和无作为一对同称为玄。有和无再不断地演化,就可以生出许多美妙的事物来了。有和无可以说是一对阴阳来的。

如果仅仅是看上面的白话文解释的话,似乎太过于简化了,许多言外之意还很难表达出来。这一章是全章的重点所在,如果能够参悟透了后面的章节就好理解了。古代有许多书都是喜欢用八十一章来编写的,像黄帝内经也是如此。八十一章就像八十一个卦,第一卦就是第一章了。

如果要看到大道,就要摆脱名相的束缚。名相可以说是我们可以感知的这个世界,语言、文字、长短、大小、颜色、声音、味道和形状等都可以说是名相。佛经中也讲见相非相即见如来。如果看到名相,可是并不执着于名相,透过名相通过智慧关照到名相背后的实相,就能够见到如来了。见到如来并不是见到了佛陀了,而是见到了实相了。佛陀是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可以说彻底的见到了实相,大彻大悟的圣人。他照亮了几千年来世人寻找真理的大道。

这个玄字已经让人够绝的晕了,还加上一个玄之又玄,更是让人晕了。中国古代也有个玄学,关于玄的学问。许多人起名字也喜欢用这个玄字,比如刘备刘玄德。也有一些词语是关于玄的,比如道德经里有的玄同,玄德。在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写道:在天为玄,玄妙不测也。说明玄也有个玄妙的意思。玄字老子在这里解释的很到位的了。但看玄字,弯弯曲曲的,但是可以看成是两个类似的部分构成,但是又不完全相同,这两部分可以称之为阴阳。前面说到有和无可以同时称之为玄。有和无互为阴阳,这是一对来的。玄同并不能说是完全相同,比如说男女互为阴阳,可以说都同为人,但是并不相同。古人讲有由玄通医者,也有由医通玄者。玄也就相当于道的代名词了。有由玄学走向医道的,也有学医道的走向了玄学。可以说中医是门玄学,是门道学,是门哲学。中医是大智慧来的。当今的媒体有许多无知的人们对中医口诛笔伐,借以吸引眼球,实在是造业的,毁坏祖宗的基业了。把陈晓旭、姚贝娜的死归结于中医。可以说大道衰落已然到了极点,中医的衰落已然到了极点。祖宗慈悲我们,留下了黄帝内经、伏羲本草经、伊尹汤液经等经典,我们却躺在这些经典上睡觉,任由庸医以医误人。实在是可悲至极。我们还是回来说玄这个字,别扯远了。有和无起了不同的名字,但是来源都是一样的,都是从没有名相的大道而来,可以同时并称为玄。万物负阴而抱阳,每个物体都有阴有阳,只是阴有多少,阳有多少。男人阳多阴少,女人阴多阳少。男女又会生出男女来。阴阳八卦图里面,阴鱼里面有一点是阳,阳鱼里面有一点是阴。几乎全阳的太阳中有太阳黑子,古代说日中有金乌。月亮上有玉兔,为阴中之阳。

这里说的简单一点,免得篇幅过于冗长了,看着也累了,各位如果有兴趣可以继续看下面的章节。

第二章不言之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2

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美,什么是不美,真的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天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真的不是什么好事。所以说,有和无相生、难和易相成、长和短相形、高和下相倾、音和声相和、前和后相随。

所以圣人无为面对世事,教化世人不说话也不著于文字。万物都是因为天地阴阳造化而生,天地不以物多而有所推辞。前面说有名万物之母,万物再多也不会有所推辞。虽然生出了万物但是并不据为己有。虽然有生育万物之功,但是并不自恃功高。虽然功成名就了,但是并不会居功自傲。正是因为不居功位,所以功劳永远都不会消逝。

在读此部经典的时候,很自然的想到这篇经典的条理和逻辑。有许多人无端的怀疑是不是年代久远,以前的竹简顺序有些错乱,可能章节之间出现了错乱了。但是从这两章看来,是非常的有条理的。前面第一章讲到玄,讲到有和无,自然就想到了大道会衍生出来美丑,善恶等来。结果果然第二章就顺着这个意思说开来了。今人和古圣贤的心也是心心相应的。

本章前面讲了一句,后来就说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这其中似乎没有什么条理和逻辑。之前看这里前后似乎没有什么逻辑,现在觉得层层相扣,圣人老子的真言每一次读都是不同的。这里有一个因此,说明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果的。天道是离语言文字的,是无名的,所以圣人行不言之教。前面讲了音声相和,也会想到大音希声。大道在心里对应着大音,已经入定了,沉默是金,也没有多少言语了。如果内心烦乱,说话就很多了。这里圣人是在行不言之教化。这里圣人老子也是再次强调,虽然在这里写下了五千言,但是世人不要执着于我写的东西,而是要超越语言文字去领悟实相。这也是为什么不愿意留下文字而西出函谷关的缘故了,并不是没有慈悲众生的心,而是留下来了实在是怕误导了世人。有一种和佛陀相似的心声,佛陀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之后,觉得我法妙难思,很难给世人讲的明白,本来想放弃了,可是慈悲世人还是不断地给世人言传身教。老子慈悲为怀,为世人留下了五千余言的道德经,让世人知道大道的方向。

世间万事万物都是从大道中来,而又归于大道,但是也不能着大道的相,并没有一样具体的东西叫做大道。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等这每一对都互为阴阳,从大道中来。善恶之名,美丑之分,因对待才有的。名相对应着有无相生,事情对应着难易相成,物体对应着长短相形,位置对应着高下相倾,说话对应着音声相和,行走对应着前后相随,这是必然存在的。

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美是什么,那实在不是什么好事。美丑互为阴阳,美丑本来是不存在的,从大道中来。如果世人知道了美,就知道了丑。世人就会追求美的,避免丑的。东施看到西施皱着眉头很美,就学着西施那样去做,可是却变的更丑了。如果世上没有区分美丑,东施就不会这样了,她也不会这么痛苦了的。天下事物的实相,如果以大道看它,本来无美与不美的分别的。天下的人,只知道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美,不适合自己的意愿的就认为不美。殊不知在我以为很美的东西,在别人看来,又认为不美了。佛陀曾经这样教化自己的弟子,帮助他们严持戒律。他曾经指着河对岸的一对猴子说,在那只公猴看来,那只母猴满脸毛,也是很美的。我们世人也是如此,被虚假的表象给蒙蔽了,再美丽的美女,深观下去,皮肤之下是血肉等,真是没有什么美丽可言。世间万物本来没有美丑之分,只是人们觉得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认为美,不喜欢的东西就认为丑而已,这样区分美丑反而让人们生活过的不开心了。人们都喜欢美的,不喜欢丑的,如果人们得到了美,就开心幸福,得不到美的,就觉得内心很痛苦。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如果天底下的人都知道什么是善,就不是什么好事了。世人如果内心区分善恶,就喜欢善的,憎恨恶的。善恶互为阴阳,善恶从大道中来。天下的万事万物本来没有善恶之分,只是人们根据自己的喜好而区分善恶罢了。基督教圣经中的禁果生长在知善恶树上,亚当和夏娃吃了禁果,给人类的先祖种下了原罪,我认为这里的含义是吃了知善恶树上禁果就会区分善恶,带有分别心,就会给人们带来痛苦和灾难。又如商代的忠臣比干,天下人都知道他为贤善,纣王杀了他。后世的人们纷纷效法他,以为是忠君爱国,杀身而不悔。这就是说知善之为善,就不善了。这只不过图尚虚名的过错罢了。人世间本来也没有光明和黑暗之分,只是因为人们双眸的感知,所以才有这样的分别。在人类诞生以前的亿万年里,光波在宇宙间寂寞的来来回回穿梭了亿万年,没有人们明亮的双眸来感知它,宇宙中就没有光明和黑暗的区分。在没有人类的漫长岁月里,花朵在地球上寂寞的绽放,正因为没有人欣赏,所以也没有五颜六色,也没有美丽的诗词歌赋。人们来到了这个地球上,进化出双眸,接收到光子,就认为是光明。如果接收不到光子就认为是黑暗。太阳光看起来无色,可是经过棱镜会分解出不同颜色,五色的变化能够呈现出世间美不胜收的景色。如果没有人类澄澈的双眸感知,也只是寂寞的存在。在圣经的创世纪中,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开了,神称光为昼,称暗为夜。

第三章无为之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2

不崇尚贤善的美名,使得百姓不为了得到美名而相争。不把难得到的货物搞的很贵,百姓就不会为了要得到它们而去偷盗了。要使得百姓没有什么物欲,心就不会散乱,羡慕贤名和稀有的货物。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就会按照前面所说的,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只需要让百姓虚心应物,不会想得到什么。把百姓的肚子填饱,解决温饱问题。弱化百姓高远的志向,其实所谓的志向,很多时候是欲望的表现。现在人很难区分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理想。要使得百姓强身健骨,这样就不会生病了。百姓生活的健康了,就能够保证劳力,如果有战争也能够保护自己的国家。善于治国的圣人,使得百姓经常处于无知无欲的状态。这并不是愚民政策哦,这只是使得百姓不必要接触太多的不好的东西,内心比较纯净满足罢了,这样是很幸福的事情。古代孟母三迁也是给孩子更好的环境,不让他接触坏的东西,心受到污染。孔子也说了,非礼勿视,非礼勿听。大部分的百姓都是没有非分之想的,偶尔有个别的人要作奸犯科,也不太敢了。像这样无为来管理天下,天下没有不能够实现大治的。

本章接着上一章的意思,继续阐述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前面一章只给出了六对阴阳的句子,长短高下等。这里再加上不分贤愚,不分贵贱,这里讲到虚实,强弱,这都是互为阴阳的。贤善君子和奸佞小人也是相对的。世人往往崇尚圣贤,使得百姓个个都是见贤思齐,都以当圣贤为荣。这也是使得百姓有了成名成圣的欲望。如果不能达到圣贤的人,也假意为善,伪装起来了,这个有心的德行更不可取。世人本来没有贵贱的概念,不会以为金子就贵,石头就便宜。有了贵贱的分别就会扰乱民心,为了得到难得的货物甚至会铤而走险的。

君王如果能够体悟到此而依此以治天下,那么天下没有治理不好的。怀道的君主并不会树立贤臣作为标杆,让世人争取都像他那样。这样世人不管做得到还是做不到都会想办法讨得君主的欢心。就扰乱了世人的心了。君主喜欢圣贤,世人都以圣贤为荣。齐王喜欢穿紫色的衣裳,齐国的人都以紫色的衣服为美。楚王喜欢细腰的女子,楚国的人都以细腰的女子为美。君主喜欢某种玉石,就会变得很昂贵,世人都会去争夺,甚至铤而走险。这里也呼应了前面高下、前后和有无等。如果君主这个源头有了开端,下面就会分出很多的支流了,这也是祸乱的缘起。这里也对应于前面的行无为之事,不言之教。这里也对应后面的治大国如烹小鲜,无为而治。老子在文中多阐述上古圣贤治国安民的方法,通过引用上古圣贤的古语,来阐释无为而治的道理。

第四章为谁之子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2

大道虽然冲虚,但是用它的时候,似乎老是用不完似的。前面也说了大道生育天地万物,似乎都没有任何的推辞。生养万物没有停息。大道看似非常的渊深寂静,似乎是万物的鼻祖。怀道的圣人懂得修养自身,挫掉自己的锐气,不使得锋芒毕露。能够像庖丁解牛似的,解掉世间的纷纷扰扰。世人似乎被无形的丝线束缚得死死的,无法解脱。圣人含光内敛,不至于太过刺眼,太过刺眼可能会引来世人的误解。圣人的诞生如同千年的明灯,照亮世间的黑暗,点亮世人的心灯。圣人入于尘世,即使别人呼他为马就应为马,呼他为牛就应为牛。随顺应机救渡世人。大道如同湛蓝寂静的大海,似乎有存在,又似乎无。大道不知道从哪儿来,也不知道往哪儿去。早在天帝之前已经存在,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因此老子说我不知道大道是谁家之子。

第五章多言数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2

天地不刻意为仁,只是以万物为刍狗。刍狗是祭祀用的用草扎成的狗。圣人也不刻意为仁,只是把百姓当作刍狗。这不是贬义,并不是看低万物,不是看低百姓的。对于圣人来说,百姓和天地万物并无什么太大的区别。百姓与天地万物本来为一体的,对于有情众生圣人都以大爱来对待。并不是有心为仁爱,而是不得不爱。圣人如果已经体悟到了百姓、天地万物与自己为一体,并无二致,那么如何能不爱呢?世人能不爱自己的手足吗?天地之间为虚空,就像装气的皮袋、通气的竹管一样,有了虚空才有用处。木鱼因为中空有用,钟鼓也是因为中空才有用。虽然虚空但是不会屈竭。生育万物似乎越动越有,无有穷尽。大道虚无能够有大用。房子中空能够住人,帮助世人遮风挡雨。竹子中空能够吹奏出美妙的乐曲。世人心中也需要处于虚空,这样才能够有大用。不仅仅是妄想杂念要舍弃,连外在的口业也减少了,不如静定守中。前面一句讲到如果君主开了一个头,臣民就会不断地忙碌了。源头如果浑浊了,如何要求下游清澈呢。一潭池水本来清净见底,可是如果用棍子一搅动,就会变得浑浊了。如果有了善恶的分别心,就是开了这个头。这个也许才是真正的原罪吧。亚当和夏娃吃了知善恶树上的果子,就被赶出了伊甸园。为什么这棵树叫做知善恶树呢?为什么这棵树上的果子就叫禁果呢?禁果和知道善恶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呢?知道善恶,区分善恶可能是罪恶的源头吧,这才叫做原罪了。如此看来有分别心可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区分贤和不肖,如果区分贵贱,可能的确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开口,可能就会有所评判。是对是错,是非功过可能都会涉及,可能还真是不如不说话。如果多事,考虑权谋就会伤神。如果多说话,必然会有所错漏。开了口了,舌头动了,就容易惹来灾祸了。不仅仅是嘴巴不讲,内心喋喋不休的心里暗示也不要讲。如果心里没有不自觉地进行暗示,可能也不会有什么烦恼了。婴儿还不会说话,内心更不会喋喋不休了,这样的状态最幸福了。

第六章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2

这里用谷神来比喻大道。大道不知道是谁之子,似乎在象帝之前就存在了。似乎是不会死的。大道可以称之为玄牝。牝是万物中雌性的,即所谓万物之母。这里称为玄牝,雄性的称为玄牡。这两者是阴阳一对的。大道和天地万物为阴阳一对。玄牝之门,也就是大道之门,也就是天门。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能够打开这个天门就能够见到大道了。然而打开这个天门的钥匙在哪里呢?古希腊的神庙上写着:认识你自己。是否每个人的心就是钥匙呢?大道生育天地万物,所以说为天地之根。这个天地之门生育万物,绵绵不绝似乎没有穷尽。如同泉水一样,永远都没有枯竭。自性如同源泉,智慧能不断地涌现出来。

第七章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故能成其私。

2

人们常说天长地久就是从这里来的了。大道为天地之始,这是前面说的。大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天地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的,可以说是长长久久了。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它们无心自求长生,所以才能长生。如果刻意的有生,就有了灭。生灭是互为阴阳的,无生就无灭。人生如同蜡烛,如果点着了,就有熄灭的一天。所以圣人似乎处处都把自己放在后面,但是却被世人推崇到了前面来了。圣人把自己置身于物欲之外,不被物欲伤害自性,反而能够保全自己的性命。这里不仅仅是身家性命,而是能够使得自性不被尘世所污染。天地和圣人都是无私的,却能够成就其长久的私心。圣人并没有心长久,可是世人以其为举世的明灯。老子说到这里,审问它说,这岂不是圣人以无私而返成其私了吗?世人往往为自己和子孙深谋远虑,想做千秋万载的打算,希望自己的江山能够永远的流传下去。然而却事与愿违,身死而名灭。

第八章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2

我们经常说上善若水,就是从这里来的了。前面讲到大道渊深、湛然寂静,自然可以想到水了。似乎没有一种东西比水更接近于大道了。水有许多种形态,如大海,波浪,浪花,水珠,水汽等,但是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罢了。天地万物,不同种族的人,有情众生,无情花草树木等,其实也都只是不同的形态罢了。水善于滋润利于万物,但是从来都不喜欢争什么。水经常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比如位置又比较低,比较污浊。水为了洗干净尘世,却牺牲了自己的纯净。水经常居于善地,不像石头虽然放在高高的位置,但是却容易遇见危险,如果不稳就会跌落下来,可能会粉身碎骨,比水的位置还要低了。水涓涓细流都不排斥,渊深寂静,如同寂静的自性真心。水以大爱对待天地万物,没有要求什么回报。水虽然没有什么言语,但是却能够守信。水如大道一样缄默。大音希声,如同没有任何的言语,但是却一言九鼎。水如果堵住就保持静止,如果打开闸门就开始流动,放在方的容器中就是方的,放在圆的容器里面必定是圆的。就像会说话一样,言无不诚,言无不信。信为国之宝。怀道之君治国理政像水一样,不与民争利。无为而治就能够像上古的圣人一样实现天下大治。大禹治水,顺其水性,改变堵的治水方法,改为疏导为主。治理国家也是这样的,堵不如疏。水本性清廉,喻为政清正廉明。水对天下万物不分高低贵贱,不偏不倚,喻为政公正公平。水恩泽万物,恩德无所不在。前面讲到事有难易。如果能够如水一样,万事都能够化难为易了。水有不争之德,如果不争,天下就没有人和他争了。如果能够用水滴石穿的专一坚持的精神,没有事情是办不成的。泰山不会排斥任何一粒土壤,这样才能成就其高大。河海不挑剔的选择细流,这样兼容并蓄就能够成就其深。王者如果不放弃任何一个子民,都能够做到爱民如子,就能够发明君主的本有的明德。水在不该动的时候不动,在该动的时候飞流而下。如果时机没有到,就等待时机而动。在乱世的时候,民不聊生,圣贤不得不出来救世。给人一种错觉,乱世的时候英雄特别的多。如果在治世,圣贤就隐退了。正是以为圣人的德行有如水一般,与世无争,所以就没有什么好担忧的了。

第九章功成身退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2

这里老子说功成身退,也说明了自己为什么要离开西出函谷关去隐居了。他看到周朝的衰落,自己也曾经受到陷害,需要隐退了。

如果桶里的水装的过满,就容易晃出来了。月亮过于圆了都会变缺。天地万物都有强弱变化的过程。就恰是八卦、六十四卦不断地轮回变化。如果把很尖锐的东西放在布袋里面,就不能够保存得太久了,容易戳穿布袋了。这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挫其锐。即使金玉满堂,看似圆满,如何能够长久的保存呢?也难怪说富不过三代。如果富贵了就会产生骄慢的心理,就会做许多恶事,就会引来灾祸了。如果地位卑贱的时候,反而容易有谦虚的心。吴王夫差在灭了越国之后,志得意满,不能听进伍子胥的忠言,反而被越王勾践所灭。功成身退是符合天道的。前面说天道功成名就,但是不居其位,也不居其功。如果不退的话,就会有危险了。历史上不乏这样的例子。

第十章是谓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2

有和无可以并称之为玄。道和德也可以并称之为玄。玄牝和玄牡可以并称为玄。营魄指的是魂魄,把人身比喻成车,载着魂魄。如果要使得魂魄安定,就要抱一守中,处于静定之中。老子问能否做到抱一守中呢?气能不能做到柔顺,像婴儿一样天真无邪,气血调顺呢?能否做到洗掉铜镜上的所有锈迹和尘垢,使得没有任何瑕疵呢?能否做到使得心镜可以照天照地呢?在治国安民方面,能否做到无为而治呢?汉朝的文景之治都有通过道家的无为,实现大治。武则天要求大臣修习老子。天门开阖、能为雌乎。这里的天门,和前面章节的玄牝之门,众妙之门形成了呼应。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天门是打开还是关闭,取决于是否能够减少欲望。打开天门的钥匙有念佛法门等不同的法门。如果能够守雌,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守天道,就能够打开天门了。如果能够安贫乐道,就近乎打开天门了。如果静定守中,就近乎打开天门了。能否做到明白四达呢?能否圆融通达呢?能否做到无知无欲呢?这里也呼应了前面的章节。后面还会专门阐述知的病。有时候许多的知见反而是一种病了。也难怪苏格拉底会说,他能够知道自己的无知,可是许多聪明人却不知道。可以说自知之明还是很难的。大道生养万物,只是生了,养了,可是生了不据为己有,虽然功成但是不自恃其能。大道虽然作为万物之长,但是却不自以为万物的主宰。圣人之德如前面所说,可谓是玄妙之德。圣人的德行很玄冥深远,是一般人很难窥见得到的。这样的德,玄妙至极,可以合乎天地之德了。对于世人来说是玄德,可是对于圣人来说就是明德了。世人觉得很高深莫测,很难知很难行,所以称之为玄德。然而圣人在此部经典中说此道很容易知,很容易行,可是世人莫能知莫能行。

第十一章无之为用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2

前面讲到风管和风箱的用。天地之间虚空的用。大道冲虚的妙用。这里讲无如何为妙用。第一章就讲了有和无。有和无本来也没有的,只是由大道衍生出来了。本章中用了一些比方来说空和无的妙用。

三十条辐条共同对应着一个毂,正是因为车毂是空的,这才使得车能有用。车毂有形的部分为阳,无形的部分为阴。有无相生的,如果没有有形的部分,那就无法存在无形的部分了。如果没有无形的部分,那么势必有形部分就要连成一体,整个都是一个大圆饼了,就没有了车毂这个有形的东西了,就不能称之为车毂了。如果车轮转动不起来,车也就没有什么用了。正是因为车毂是空的,所以才能够把车轴放进去,车轴才能够在里面旋转,从而日行千里。人人都知道车毂有用,而不知用在毂中一窍。

陶器之所以能够成为器,就是因为当中有虚空才有了妙用。房屋之所以有室,就是因为其中有虚空才会有用。木鱼正是因为中空才有用,钟鼓也是由于中空才有美妙的声音。心也是空了才有用,如果都装满了物欲,装满了志向就没有什么大用了。庄子说有个大葫芦不知道怎么样,剖开来做不了水瓢,可是有没有想过可以放在江河湖海中遨游呢?有可以作为利益和物欲罢了,无却能够有大用和妙用。

第十二章五官之害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2

心要空无才能够更有大用,然而如何能够做到呢?需要管好自己的眼睛、耳朵和嘴巴,管好自己的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色彩斑斓的五色看多了会使得人目盲。真正的盲并不是看不见东西,而是看见了名相,但是看不到实相。靡靡之音使得人耳朵变聋了。美味的五味令人觉得口爽。驰骋游猎,使得人心狂喜。前面说了不贵难得之货,这里说如果区分了货物的贵贱,世人就产生偷盗之心和偷盗的行为。圣人教导世人把肚子填饱,解决温饱问题。正如前面所说的实其腹。使得心远离知见和物欲。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因此老子说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大患若身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2

宠辱也是一对,互为阴阳。无宠就无辱。上章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五官牵着鼻子走,迷失了自己了。如果心盲才是真的盲了,如果无明才是真的聋了。这一章接着来阐述不要被此身牵着走,所有的荣辱和忧患都在于这个身体。世人只是看到这个有形的身体,而没有看到无形的部分。正如前面的章节说的,世人只知道房屋有形的部分能够遮风挡雨,而不知道无形虚空部分的无用之用。有形部分为阳,无形部分为阴。无阴则无阳,无阳则无阴。有无相生。圣人老子劝诫世人不要被这个有形的身体束缚住了,万世不得解脱了。这个有形的身体也很重要,能够给身体提供供养。无形的身体,每个人的性命虽然看似虚空但是有大用。如果离开了这个有形的身体,无形的内心也无法藏身。如果君主离开了自己的国家和臣民,也就不再是君主了。

身受到宠爱觉得惊恐,受到侮辱也觉得不安。有这一身臭皮囊可真是一个大的祸患。如果受到寒热燥湿暑的侵扰,可能还会生病。富贵也有大祸患,也许就像有这个身体一样。如果没有富贵,也许就没有这么多危险了。前面说了金玉满堂也不能长久。富贵了之后就会有骄慢的心,就会有危险了。

什么是宠辱若惊呢?宠实在为下,得到的时候似乎也很惊恐,失去的时候也会觉得惊恐。还没有得到的时候,就千方百计去得到。万一得到就觉得惊恐万分。如果确实能够得到君主的宠爱,有值得宠信的地方还好,否则就可能担心自己离死期不远了。死牢里的囚犯,在临刑前还会有一顿好吃的呢。得到了就有失去的那么一天,也许这一代天子这里是宠臣,下一代也许就不是了。一代天子一朝臣。乐毅将军在前朝君主那里得到重用,在后来的君主那里反而千方百计诱害。得宠也是惊恐,失宠也是惊恐,真可谓宠辱若惊。如果无得就无失。身体也是如此,如果没有出生,就不会有死亡。生出来的时候也是很痛苦的,母亲痛苦,小孩突然来到这个世界上充满惊恐的啼哭。死的时候更不用说了。

为什么说富贵有大祸患,正如有这个身体才有大祸患?我之所以有大祸患,正是由于有这个身体的。有了这个身体,开了七窍,正如前面所说,就被所看、所听、所尝、所说和所想污染。有了这个身体就会有物欲,就会有生老病死。假如没有这个有形的身体,老子我又有什么可以担忧的呢?所以说富贵是以天下来养自身,只能勉强寄居于天下。如果以此身为天下,为了天下的百姓,那么百姓就会如同众星拱月一样,围绕在他的周围。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如此百姓如水,可以托起君主的小舟。

第十四章是谓道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2

前面的章节说如果要见道,不为物欲污染就要